乡村教师日志 | 秦卫:“全员心育”,让孩子们如花绽放

秦卫在辅导学生阅读。陈艳 摄
【人物】
秦卫,男,1978年出生,湖南省宁乡市流沙河镇中心学校校长兼阅读老师。扎根乡村教育27年,他秉持“美好教育、从心开始”的理念,专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探索,曾先后获得长沙市优秀校长、宁乡市优秀校长、宁乡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日志】
5月19日,周一,天气晴朗。
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月季花、樟树叶散发着清香,到处洋溢着自然的气息。
和往常一样,我习惯性地到各班查看一下早读情况,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是最美的旋律,充满了蓬勃朝气,让人心生欢喜。
“现在村里的学校越来越好了”“孩子开心,我们安心”“是真的不错,细伢子早晨上学根本不用喊”……
在前往学校的路上,流沙河镇合兴村几位村民的交谈给了我无限动力,也让我陷入沉思。要让家长们真正安心,关键在于保障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这得益于我们几年来探索出的“全员心育”模式,即每个教师既承担学科教学任务,同时也要兼任心理老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重点来抓。
记得3年前的一个傍晚,值班老师打来电话:“秦校长,小文又翻墙跑了!”打开监控回放,那个总爱低头走路的男孩灵巧地攀上田径场角落的矮墙,藏蓝色衣服被铁丝钩住,撕下一道长长的口子……
我发动全校教师,联系社区干部以及小文的亲戚朋友一同展开搜索。搜救队的手电筒光束在山林间交错,夜风中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唤,混着水库浪涛拍打堤岸的声响,让人不安。
直到次日凌晨1时,大部分搜救人员离开后,浑身湿透的小文才跑出来站在家门口,冻得发紫的嘴唇嗫嚅着:“我……我就是想找个没人骂我的地方。”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小文奶奶冲上去想抱他,却被他本能地往后缩躲开了,这个细微的动作,像根钢针扎进我心里。
我翻开小文的学籍档案,三年级的评语栏里赫然写着:经常独来独往,多次出现离校行为。夹在作业本里的绘画作品,总被黑色蜡笔涂得密不透风,唯有角落处,一个歪歪扭扭的小人正朝着云雾缭绕的山峰奋力奔跑。我突然读懂了那个逃离背后的呐喊——这不是叛逆,而是一个孩子向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
我们立刻启动“全员心育”机制,调整小文的座位,让阳光每天准时铺满他的课桌;班主任联系他打工的父母,促成每周视频通话;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利用知识点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兼职心理老师定期与他谈心谈话;门卫室的阿姨每天主动和他打招呼;食堂的阿姨也时常为他塞鸡蛋。我还偷偷把他的剪纸作品挂在教师办公室,逢人就夸“这孩子的蝴蝶会发光!”
“听说甜食能打败坏情绪”……终于,有一天,当我塞给他一颗水果糖时,他盯着糖纸上印着的小太阳,露出了第一个笑容。
举一反三,学校此后特意设置了“悄悄话信箱”挂在校园里,我每天最早打开铁皮信箱。七年级欣怡同学塞的小纸条引起了我的注意,“秦校长,我们班思阳造我的谣,我很困惑!”我及时找到她和思阳,让他们化解矛盾,握手言好。251班的学生告诉我,“英语老师上课只批评女生,不批评男生,我们女生都很郁闷!”我亲自参加了251班的班会课,给他们讲自己读初中时的小故事,引导她们用平和的方式与英语老师沟通课堂公平问题。生物课上,我和军强老师带着学生观察向日葵,他讲植物向光性时,我适时补充:“人也一样,心里有光就能找到方向。”校园美食大赛上我和孩子们比赛做辣椒炒肉,并悄悄告诉他们:“人生亦如炒菜,火候不到,味道就出不来。”
心理咨询室的熏香换成了孩子们晒干的桂花。值班表上,陈师傅的名字旁画着颗五角星——这个曾说“心理辅导是哄小孩”的老教师,如今能熟练用沙盘疗法疏导留守儿童。风掠过操场,带起心理咨询室的窗帘——那是全校师生用旧校服拼贴的星空,每颗星星里都藏着不曾说出口的秘密。
“美好教育、从心出发”。几年来,我们的“全员心育”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下降了60%,教师们也从最初的怀疑转变为积极参与,全镇连续5年未发生学生安全事故。那些获得省级奖励的论文、公开出版的研究著作,都比不上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
教育从来不是数据的堆砌,而是无数个清晨的书签、午后的糖果、深夜的图纸,是把破碎的星星重新缀回夜空的笨拙坚持。此刻,老槐树下的绿萝已抽出新芽,在暮色中轻轻摇曳,像极了3年前那个暴雨夜,和小文沟通过后他眼底闪过的微弱却坚定的光。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