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敢开口”到舞台放歌,12名青年学子三个月改写乡村美育方程式

0人浏览   2025-07-27 18:03: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永乐 通讯员 吕晓彤 陈锐

“老师,您还会回来吗?”“老师,我以后要考河师大!”盛夏的风掠过原阳县第六完全小学的操场,河南师范大学青年支教老师即将踏上归程,孩子们攥着作业本纸写的五线谱、自画像和歪扭却真挚的“再见”,让离别的空气里泛起层层涟漪。

这场始于3月21日的“快乐成长”乡村学校少年宫文艺支教之旅,历时3个多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青春与童真的双向奔赴——当城市学子的艺术专长遇见乡村孩子的纯真目光,当教育的“种子”与“土壤”悄然交融,12名青年学子用琴弦、画笔和汗水,在中原乡村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关于成长的温暖故事。

作为河南省“快乐成长”乡村学校少年宫文艺支教项目的参与高校,河南师范大学已连续6年选派文艺志愿者深入乡村。今年,该校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的12名学子接过“接力棒”,带着乐器、画材和体育器材,走进原阳县福宁集镇西寨中心小学、封丘县后桑园小学等校,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通往艺术与美的窗口。

在西寨中心小学的音乐教室,“咚、咚咚——”的节奏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支教老师张冬晴捡起地上的木瓜,敲出了欢快的节拍。“第一次上课,孩子们盯着木瓜直发愣;后来,他们抢着用红薯、陶罐当乐器,连最内向的小宇都跟着节奏晃起了脑袋。”张冬晴说。而在50公里外的后桑园小学,苗锐老师用《熊出没》主题曲“破冰”:“孩子们从细若蚊蝇的哼唱,到六一汇演时站在舞台放声歌唱,那声音里的勇气,比任何奖杯都珍贵。”

美术组的支教老师用画笔为乡村孩子“正名”。“以前,孩子们觉得画画是‘不务正业’;现在,他们抢着用扭扭棒编花篮,用粉笔画星空。”包潇涵老师带领70多名学生互画肖像,教室变成了“流动的画廊”;李紫超老师带学生在校园写生,梧桐树、老围墙都成了“艺术品”;刘怡萌老师的黑白线描课更简单却深刻——“看,这些线条里有你们的梦想。”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未来科学家”“太空老师”时,眼里的光比任何色彩都耀眼。

书法教室里,弓玺老师看着孩子们从握笔颤抖到写出工整楷书,感慨:“支教不仅是教技能,更是在续文化根脉。”曹家瑞老师的“端午情浓”绘画课更有巧思:孩子们用粽叶拓印、用彩泥捏粽子,在粽香里读懂“家国情怀”。

体育场上,徐雨欣和祁金成用旧报纸团成“软式排球”,用粉笔画出羽毛球场地。“运动会那天,孩子们给‘报纸排球’涂上彩虹色,举着自己做的器材欢呼,那是我见过最‘贵重’的体育用品。”徐雨欣说。而祁金成更在意“看不见的成长”——晨跑时整齐的脚步声、课间自发组织的跳绳比赛,“这些孩子,正在长出自信的翅膀。”

支教的日子里,师生都在悄悄“蜕变”。顾荆蕊老师筹备六一汇演时,孩子们追着喊“老师再看我跳一次”;许晓哲在指导科学实验时,意外帮一个孩子拿到了物理满分;刘青扬看着调皮学生从“画黑板报捣乱”到“主动交绘画作业”,终于明白“教育像农人种地,要等种子发芽”。

“我们以为自己在播种,其实是被乡村的纯粹滋养。”刘青扬在日记里写道。离别时,孩子们的“礼物”让老师们红了眼眶:张冬晴的行李箱塞着手写五线谱,弓玺的行囊装满毛笔写的“老师再见”,包潇涵的70多幅学生自画像,每一笔都画着“感谢”。

如今,12名支教老师已回到各自岗位,但乡村课堂里的艺术火种仍在燃烧——原阳县第六完全小学里,曹家瑞留下的主题绘画课还在继续,最近的照片里,孩子们画的是“记忆中老师可爱的脸庞”;苗锐的研究生课题转向“乡村美育研究”;弓玺加入了教育公益社团;张冬晴的行李箱里,珍藏着孩子们送的泥哨……

“教育是什么?”12名青年给出了答案:是木瓜敲出的节奏,是自画像里的自信,是合唱团破土的勇气,更是离别时那句“老师,我送您到村口”的纯真情谊。当青春遇见童真,照亮彼此的不仅是知识的光辉、艺术的火种,更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永恒力量——这,或许就是支教最动人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