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行动”暖巷陌 网格员为老人撑起一片晴空

0人浏览   2025-04-14 09:38:00

在迎新北二巷,瘫痪老人需要每日更换浸透污渍的被褥;府东街斑驳的楼道里,总有人扛着米面油蹒跚爬楼;胜利桥小区常年紧闭的房门前,油垢正在悄然堆积……城市的褶皱处,总有些困守时光的老人,正与衰老、疾病和孤独无声抗争。社区网格员们以“银龄行动”为纽带,用日复一日的叩门声,为这些黯淡的生命注入光亮。

破晓时分的身影

迎新北二巷50号院的胡然奶奶蜷缩在床上,裹着厚被子。74岁的她因瘫痪失去自理能力多年,几乎不能行动和表达,形同植物人。女儿患有精神疾病无力照料,儿子靠打工维持生计,每日疲于奔命。3月中旬,这个家庭最后的“顶梁柱”意外摔伤住院,新华社区网格员郝志红当即接下照护老人的重任。

那段时间的每个清晨,郝志红会准时出现在胡奶奶家,先清理、清洗沾满排泄物的秋衣秋裤,再用热毛巾为老人擦身。发馊的床单、结痂的皮肤、僵硬的关节,这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琐碎,是她主动面对的日常。赶在上班前,她把熬好的粥喂进老人嘴里;午休时匆匆折返,将洗净的衣物晾在阳台;下班后又拎着菜上门,给老人翻身按摩。最艰难的是,有几天郝志红的孩子急需辅导功课,她不得不在家和胡奶奶家之间来回奔波,深夜还要出门……邻居们都忍不住感慨:这十几天,网格员忙碌辛劳的身影从未缺席,亲生儿女也不过如此了。

车轮上的亲情

府东街18号院3号楼里,九旬老夫妇张爷爷和李奶奶是生活最难自理的住户。子女不在身边,两人腿脚不便,出门需要轮椅,下楼采购成了难题。半年前,红沟路西社区网格员高芳第一次入户时,发现家里只有残羹冷炙,急需补充各类食品和生活用品,她从此成了这个家的“编外成员”。

每周两次的采购清单写满便签:降压药、白菜、卫生纸……高芳的电动车筐里永远装着老夫妇的急需品。扛着米面油爬楼后,她总会顺手带走门口的垃圾;打扫完厨房油污,总要陪老人唠半小时家常。得知老人想念儿孙,她用手机架起“亲情热线”,让屏幕那头的子女看到父母吃着热乎饭、穿着干净衣的模样。老人爱看新闻却不会用智能手机,她便把随身携带的报刊上的新闻念出声,老两口听得津津有味,三人不时就某个话题讨论,兴高采烈。现在,高芳的脚步声成了最让老人安心的“门铃”。

从扫帚到心门的叩击

家住胜利桥小区24号楼2单元的韩奶奶,丈夫、女儿均已去世,近年来因病常年卧床。数月前,胜利桥社区网格员闫高慧发现了这一情况。

走进韩奶奶家,闫高慧发现屋里脏乱,垃圾堆积。她卷起袖子,抓起扫帚就干了起来。污秽的卫生间、发霉的被褥、散落的塑料袋,闫高慧不嫌脏不嫌累,一干就是3个小时,直到家里渐渐整洁。此后每月两次的清扫雷打不动:擦洗结满污垢的马桶,刷掉地板上的陈年油渍,把攒了半年的脏衣服分批洗净。但比环境改造更难的是打开老人的心门。她坐在床边听韩奶奶反复讲述丈夫、女儿生前的故事,搀着她在楼道里一步步学挪动,过节时带着炒菜、饺子来陪她看电视。当家里飘出久违的饭菜香时,老人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我市不少社区,网格员与老人结对帮扶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网格员们兜里揣着帮扶对象的病历本,手机里存着用药提醒,微信步数记录着他们穿梭楼宇的轨迹。当老龄化社会与快节奏生活激烈碰撞,正是这些坚守者,用沾着菜渍的围裙、磨破边的笔记本、浸透汗水的红马甲,为“老有所依”写下最温暖的注脚。

并州新闻‬ 记者 韩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