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构建“五位一体”模式,推进劳动教育走深走实

近年来,黔南州罗甸县依托“康养湖城 阳光罗甸”区域定位,围绕理念引领、课程融合、实践育人、家校协同、评价激励“五位一体”模式,持续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化、常态化、特色化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筑牢劳动教育根基
罗甸县将劳动教育纳入全县教育教学整体规划,明确以“培养劳动观念、技能、习惯和精神”为核心目标。县教育局统筹推进各校成立劳动教育专项工作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课时、师资、基地“三到位”。例如,边阳第二小学通过主题班会、劳模事迹展览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厚植劳动情怀。

罗甸边阳第二小学学生在进行劳动教育技能学习。
深化课程融合,拓展劳动教育内涵
罗甸县注重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让劳动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语文课结合《悯农》等古诗文,组织学生种植实践,如第四小学“种小白菜”活动,深化对劳动艰辛的认知;第二小学数学课设计“校园农场规划”项目,学生通过测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用结合”;红水河镇罗暮小学开发“民族手工艺制作”“农耕文化体验”等课程,将乡土资源转化为育人载体。
创新实践路径,搭建劳动育人平台
罗甸县中小学积极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各校因地制宜打造劳动实践场所,第五小学的蔬菜园、职业学校的果园,学生全程参与种植、养护、采摘;第二小学学生种植辣椒苗,让学生体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此外,各校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走进工厂体验生产流程,在多元劳动场景中实现实践育人目标。

罗甸第二小学学生种植辣椒苗。

罗甸第二小学学生享受劳动教育带来的快乐。

罗甸第四小学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

罗甸县第五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
凝聚家校合力,共育劳动习惯
罗甸县高度重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家校协同共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载体,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理念,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罗甸县逢亭中学和第三小学组织亲子团队参加2024年黔南州第二届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并荣获一等奖,第四小学连续开展“家庭劳动小能手”评选,形成了学校引导、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劳动意识,也促进了亲子关系的良性互动。
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劳动内驱力
罗甸县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各中小学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立了“劳动之星”“劳动先进班级”等荣誉称号,对在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班级进行表彰奖励,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系统化设计、生活化实践、社会化协同,罗甸县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下一步,罗甸县将持续深化“劳动+”教育模式,丰富实践场景,拓展育人功能,不断提升劳动教育实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罗甸样本”。
特约通讯员 李榜松
贵州教育报记者 郝梦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钟俊怡
三审 赵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