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污到造水 看呼和浩特国企改革新水源置换项目的“绿色答卷”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则是推动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呼和浩特市唯一一家专业从事水务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国有企业,呼和浩特春华水务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春华水务集团)在呼和浩特市国资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目标要求,锚定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中心任务,以“改革赋能、创新驱动、管理增效、业务拓维”为发展思路,一方面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通过改布局、改机制,进一步精减层级推动扁平化治理,强化内控合规、业财融合、项目管理、资产运营,推动形成管理提效、成本压降、价值创造协同并进的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打造企业发展全新增长极,深耕主责主业,把资源、精力都集中到核心业务、专业领域上,凭借市场化运作手段,不断拓展优势业务板块,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为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交上了一份“绿色答卷”。
技术破冰
2023年,呼和浩特市印发了《地下水超采区应急治理实施方案》,明确春华水务集团为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置换280万吨黄河水指标。摆在春华水务集团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拿什么置换280万吨黄河水?
从根本上看,要置换黄河水,就要看有没有符合工业企业生产要求的水源,特别是作为城市“第二水源”的再生水能不能满足工业企业的用水需求。如果能将工业企业使用的黄河水置换为再生水,不仅能对标目标要求大幅提升再生水利用率,还能缓解城市供水压力,使得水资源配置更趋合理科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春华水务集团紧紧抓住问题的关键,将服务质效紧跟发展要求,把治污升级为造水,全面摸排工业企业再生水需求,投资建设新水源置换项目,并采用国际领先的超滤+纳滤双膜工艺,将普通再生水的电导率和盐碱度等主要指标降低90%以上,处理后的高品质再生水水质不仅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石化企业闭式循环锅炉补给水和主要工艺生产用水的需求。
站在新水源置换项目生产车间内,一根根整齐排列的膜柱发出“嗡嗡”的响声,液晶屏上跳动着电导率、PH值等实时数据。普通再生水经过超滤膜、纳滤膜工艺处理之后,将进入清水池,然后通过专门的管道直达企业厂区。“这相当于是定制化的生产,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再生水的产业做大,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春华水务集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蔚可说。
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技术研发,进而开展生产,这种“用户需求—技术研发—产品迭代”的闭环创新,打破了国企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两张皮”的局面。而且新水源置换项目投产之后,生产的高品质再生水的价格为每吨5.9元,相比黄河水每吨7.4元的价格,新水源置换项目每天约8400吨的高品质再生水供应,使中石油等企业用水成本下降,创造了“技术溢价—成本节约—市场拓展”的价值循环链。
机制赋能
当技术突破叩开再生水市场化的大门,如何让创新成果转化为持续发展动能?春华水务集团将改革触角延伸至体制机制层面。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导向下,春华水务集团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战略协同和资源整合,共同出资设立了新水源置换项目。这种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央企在资金规模、技术研发和市场化布局方面的优势,同时融合地方国企的区域资源整合能力、市场敏感度和属地化运营经验,双方在产业链协同、技术创新转化、管理效能提升及市场渠道拓展等维度形成互补效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不仅显著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更推动形成“1+1>2”的聚合效应,在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有效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管理进阶
在新水源置换项目生产车间的墙壁上,“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的7S管理体系看板醒目而明了。春华水务集团水环境公司副经理、呼和浩特新水源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乔瑞龙介绍,这是春华水务集团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管理体系上的融合升级——既利用了该公司在膜技术领域的前瞻引领,又融入春华水务集团深耕北方地区形成的管理经验。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这种国企央企的深度融合,呈现出了更精细、更严格的高标准运营理念。“这是我们在生产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也是我们二期项目要‘扩能’+‘技改’的内容,通过高低压进水泵+恒压变频双调控,可将单组5000吨/日膜组堆分段产水,这样就可以实现水量的精准掌控,生产能耗也能降下来。”乔瑞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同样的单组5000吨/日膜组堆技改后,当需求产水量低于60%时,水泵能耗可降低12%—15%。
双效共振
改革孜孜不倦,发展必有回响。
通过“技术创新+机制革新”的双轮驱动,春华水务集团新水源置换项目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日平均供水量6100吨,最高日供水量8400吨,年置换黄河水280万吨,在优先保障居民用水的同时,使2024年中水利用率同比提高约2.4%,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二期项目也已经进入各项手续的申报环节,预计今年6月底,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将有更多企业生产使用高品质再生水,置换出更多黄河水。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笃志前行,虽远必达。
破旧立新间,一泓再生水滋养了城市生态绿肺,更激活了国企发展的一池春水——春华水务集团以改革之力,通过技术赋能、服务升级,不仅完成了从传统水务服务商向资源综合运营商的转型,更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中树立了标杆。这份“绿色答卷”证明:新时代的国企改革,完全能在守护公共利益中创造市场价值,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我超越。这或许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有企业最生动的注脚。
采访手记:
站在新水源置换项目生产车间内,凝视眼前一排排膜柱,把普通中水转化成为工业用水,首府的这场“水革命”,恰恰印证了改革的辩证法:当污水成为战略资源库,问题也就成为了解题的密钥。
那些曾让城市焦虑的“废水”,通过超滤+纳滤双膜工艺,竟能精准匹配石化企业闭式循环锅炉补给水的严苛标准。更精妙的是,每吨再生水5.9元的定价策略——看似让渡短期收益,实则撬动了“技术溢价—成本节约—市场认同”的价值飞轮,让环保投入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站在出水口处,想象汩汩水流正通过地下管网奔向石化厂区的画面,不禁想起黄河流域流传千年的“坎儿井”智慧:看似在向下掘进寻找水源,实则是用暗渠将问题转化为滋养绿洲的能量。春华水务集团的“绿色答卷”证明,新时代的国企改革,需要的不是斩断历史包袱的快刀,而是将陈年顽石雕琢成时代丰碑的匠心。当每个“问题褶皱”都被视作创新的褶皱,发展的长河便永远奔涌向前。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王英)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