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垦荒路:阳新胡善楼让荒山“长”出黄金叶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张丕兴)暮春时节,在鄂东南的群山褶皱里,阳新县白沙镇金龙村的明罗山正上演着一场绿色奇迹。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坡上,500多亩茶园如绿绸铺展,110亩果园点缀其间。湖北茗茶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产业园里,茶香与果花香在山风里交织。
而这一切的缔造者,正是用十年光阴在荒山上书写创业传奇的胡善楼,一个把荒山变成“金山”的新农人。

返乡创业者的破冰之旅
时针拨回2007年,带着广东务工的积蓄和对故土的眷恋,胡善楼因家庭变故回到家乡。在山口村承包的500亩水田上,他播下了创业的第一粒种子。然而,贫瘠的农田条件差、接连的蔬菜大棚亏损,几年时间,让这个初涉农业的汉子背上了17万元债务。
但这个从农村里走出来的硬汉从未想过服输,在县农业农村局入村开展的农业技术培训班上,当授课老师指出“荒山种茶”的可能性时,胡善楼毅然将目光投向了杂草丛生的明罗山。
2017至2019年,连续三年的干旱如噩梦般笼罩着新栽的茶苗。滚烫的阳光炙烤着裸露的山土,刚冒出新芽的茶苗成片枯萎。但胡善楼仍带着工人肩挑背扛,从十八折水库引水灌溉,在荒山上搭建起遮阳棚。
三年间,他累计投入600万元,用近乎偏执的坚持在荒坡上埋下希望的种子。2020年春天,当第一片嫩绿的茶芽破土而出时,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蹲在茶园里,看着漫山新绿湿润了眼眶。

深耕者的技术突围
创业的征程从不止步于生存之战。为了破解种植技术瓶颈,胡善楼成了县农业农村局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常客”。他带着笔记本穿梭在实训基地与课堂之间,从茶树修剪的“三剪法”到有机肥配比,从绿茶杀青的火候控制到红茶发酵的湿度把握,每一项技术细节都被他工整地记在本子上。回到基地后,他亲自带领工人试验,在茶园里搭建观察棚,记录不同海拔、不同土壤的茶树生长数据。
面对山口、金龙两村的支持,完善的灌溉管网和硬化山路,胡善楼没有坐等帮扶,而是带着团队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5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里,他引进的生产线实现了从鲜叶到干茶的全程标准化。日加工400斤干茶的产能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调试设备的身影。
当“白叶1号”“黄金芽”“龙井黄”等优质茶种在这片沙壤土地上扎根,胡善楼用行动证明:现代农业的竞争,终究是技术与匠心的较量。

生态农业的诗与远方
站在明罗山巅,胡善楼的目光越过层层茶垄,这里三面环山,前临果园,十八折水库的波光在绿树间隙闪烁,山涧清泉顺着石渠流入茶园。他规划的不仅仅是一个茶园,更是一个集茶叶采摘、茶艺体验、民宿康养、亲子农乐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他的蓝图里,游客可以沿着登山步道欣赏生态景观,在茶艺馆品尝刚出锅的明前茶,在民宿里听鸟鸣看星空——这是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如今的茗茶坊,在年产值140万元的成绩单背后,是更深远的乡村振兴图景。除了产业规模的扩张,茗茶坊更成为当地就业的“蓄水池”:基地长期稳定用工18人,其中脱贫户占比近半达8人,长期用工户年均收入达3万元;每到茶叶采摘高峰期,临时用工量突破100人,企业年累计用工支出达70万元。这些数据背后,是胡善楼“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的朴素心愿——他不仅自己在荒山上刨出了“黄金叶”,更带着周边村民一起端稳了“生态饭碗”。

胡善楼的茶叶以“紧细挺直的外形、黄绿油润的色泽、甘润绵长的滋味”赢得市场,更以“荒山变茶园”的创业故事打动人心。他用十年时间证明:所谓创业精神,就是在连续三年的干旱里不低头,在累计600万元的投入中不退缩,在每一次技术瓶颈前不放弃,更在产业有成时不忘反哺乡土。
当晨雾再次漫过明罗山,采茶女工的竹篓里盛满新绿,加工厂房的机器开始轰鸣。胡善楼站在茶园小径上,看着这片曾经的荒山如今茶香四溢,他知道,自己种下的不仅是茶树,更是一个创业者对土地的承诺——只要心怀希望,荒山终将披上绿装,贫瘠的土地也能长出“黄金叶”。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