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旗韵】文字里的旗袍纪年

0人浏览   2025-05-21 10:11:00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旗袍常被赋予丰富的文化隐喻和美学意象,许多作家都曾以细腻笔触描绘其风韵。以下是我们撷取的一些经典作品中描写旗袍的精彩片段。

◎茅盾《子夜》(1933)林佩瑶的蓝地白花旗袍下摆扫过柚木地板,像一片移动的青花瓷。当她转身时,开衩处闪过丝袜的微光,那分寸把握得恰好——既让人注意到都市女性的摩登,又不至失了银行家太太的体统。

曹鸿雁《对弈》

◎沈从文《边城》(1934)那女子穿一件湘绣旗袍,宝蓝色底子上满绣银丝蝴蝶。站在江边等渡船时,衣袂被风吹得贴在身上,蝴蝶们便都收拢了翅膀,显出几分湘西人特有的倔强。

◎萧红《小城三月》(1941)翠姨的绒线旗袍是自织的,针脚粗大得像她未说完的话。春天来了,那件暗红色旗袍越来越紧,她却不舍得拆了重织,就像不舍得拆掉那些已经许出去的承诺。

◎张爱玲《金锁记》(1943)七巧穿着白香云纱衫,黑裙子,挽着元宝髻;临风款摆着,像一幅古画里的美人。可是她偏要穿一件紧身的织锦缎旗袍,领口挖成鸡心形,露出雪白的颈项和锁骨,硬生生把古典韵味搅乱了。

旷野《女人花·醉红》之一

◎老舍《四世同堂》(1944-1950)招弟的阴丹士林布旗袍总洗得发白,肘部补着同色补丁,远看像两片浮云。北平沦陷后,这件衣裳忽然变得贵重起来——它记得的北平,比现在这个体面多了。

◎钱钟书《围城》(1947)苏小姐的麻纱旗袍薄得像层雾,上面印着水墨竹叶。方鸿渐每次想看清图案,目光总被那若隐若现的腰线带偏了方向,就像他永远理不清的哲学命题。

◎汪曾祺《受戒》(1980)小英子娘年轻时的旗袍压在箱底,靛蓝土布上扎染的白花,像极了芦苇荡里惊起的鹭鸶。如今穿出来赶集,衣摆扫过青石板,还能扬起三十年前寺庙檐角的风。

◎王安忆《长恨歌》(1995)王琦瑶在平安里巷口买布,专挑那种洗过会软的料子。她做的旗袍总留出放宽的边,年复一年拆了缝缝了拆,就像她不断修改的人生计划。阴丹士林蓝渐渐褪成灰白,倒比崭新的更显妥帖。

◎金宇澄《繁花》(2012)蓓蒂的苹果绿旗袍下摆被雨水打湿,颜色深一块浅一块,像汪着一层青苔。她弯腰拧水时,后颈露出一截雪白,阿宝突然想起弄堂里被雨水泡胀的栀子花。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