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伪存真:央视揭秘“无菌蛋”乱象 高品质“可生食鸡蛋”获肯定

0人浏览   2025-07-01 17:0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期,各大电商平台涌现出大量“无菌蛋”产品,商家宣称其“安全无菌”,价格差异大,令消费者真假难辨。面对“无菌蛋”乱象,CCTV-1《朝闻天下》与CCTV-13《共同关注》推出新一期“真相来了”专题报道,揭秘“无菌蛋”真相,为消费者日益高涨的高品质蛋品消费需求提供科学依据。

央视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大洲,对“无菌蛋”产品进行溯源。朱大洲表示:“对于鸡蛋来讲是很难做到完全无菌的。‘无菌蛋’这个名字对消费者来讲,会造成误导,认为蛋特别干净、特别安全。”实际上,市场上所谓的“无菌蛋”,其实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高品质鸡蛋品类——“可生食鸡蛋”,其核心特点是不含沙门氏菌,安全性更高。

通过深入调查央视记者发现,目前在各大电商平台上,一些商家们宣传、销售着各种“无菌蛋”产品,有的商家称“无菌蛋的蛋壳很干净,没有鸡屎,就代表没有大肠杆菌”。有的商家标榜“每颗无菌蛋,都能达到国际双重认证”。还有的商家以价格为卖点,宣称在超市要卖到两三块钱一枚,甚至更贵的无菌蛋,在直播间购买“9块9,到手10个还包邮”。

实际上,要实现鸡蛋内外均不含沙门氏菌,“可生食鸡蛋”需要经过一整套复杂而严苛的生产流程。央视记者实地采访四川一家知名蛋品生产商时了解到,每一枚种蛋都要经过多轮沙门氏菌检测和净化,才能进入孵化环节。孵化出的鸡苗,还需经过两道严格体检,最终合格的蛋鸡会进入无沙门氏菌的专用鸡舍饲养。随后记者采访了西南科技大学博士、绵阳可生食鸡蛋研究院张琼莲,详细了解可生食鸡蛋的生产过程。张琼莲表示在养殖环节“(蛋鸡)生活的环境温度、空气质量,包括每天的采食和饮水,都是通过智能化的设备进行控制的,避免外源带入有害的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等。”,在饲料环节,每一批购入的饲料都需在实验室进行深度检测;而在蛋品生产环节,工作人员还要对每天生产出的鸡蛋进行抽检,将鸡蛋打碎后再进行安全检测,把好最后一道关。

如此严苛的生产流程,使得高品质“可生食鸡蛋”成本较高,央视记者向业内人士求证后了解到,生产一枚可生食鸡蛋成本在一块四毛钱至一块八毛钱之间。在线下的超市中,“可生食鸡蛋”普遍售价在两块六毛五左右一枚。而一些线上平台售卖价格却在一元左右。价差巨大的原因央视在报道中提到,由于可生食鸡蛋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品类,目前,还只有《可生食鸡蛋》团体标准,缺乏国家和行业层面的强制标准。因此一些不良商家借此钻空子,发明“无菌蛋”等各种名词,甚至采用低价倾销,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名不副实的“可生食鸡蛋”。

事实上,鸡蛋从熟吃到可生食,改变的不仅是吃法体验、更体现了菜篮子的品质升级。据了解,国内最为知名的“可生食鸡蛋”品牌黄天鹅,已经构建了从种源到餐桌的全链路品质管理体系,涵盖8大环节、24个关键控制点,并保持每年约70万枚鸡蛋的自检规模。严格的品控机制,使得黄天鹅可生食鸡蛋保持着“零沙门氏菌”检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安全的食用保障。目前,黄天鹅已连续四年位居高品质鸡蛋销量全国第一。

面对鱼龙混杂的“可生食鸡蛋”,普通消费者又该如何选择?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大洲在采访中表示:“购买可生食鸡蛋,其实应该关注它背后的产品标签,看它执行的是哪个标准。我们可以购买品牌影响力比较大、信任度高的一些企业的产品。”

央视“真相来了”在报道的最后也提醒消费者:“2024年,我国禽蛋产量为3588万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蛋品生产国和消费国。蛋品质量也达到国际水平,不断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面对商家的宣传,相关专家也提醒消费者,科学认识各类鸡蛋产品,理性选择,按需购买,不盲目追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