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撂荒地蜕变和美花海,看隆都农旅如何“流量变现”

0人浏览   2025-05-04 12:05:00

这个“五一”假期,汕头澄海上演着“流量变现”的乡村进行曲——在韩江三溪环抱的隆都古镇,挂着粤D、粤U、粤V 等地牌照的私家车驶入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园,尽情享受假期时光。

“五一”假期的和美·花海生态园

其中,和美·花海生态园就是隆都镇“串珠成链”打造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一扇生动窗口,它从昔日撂荒地蜕变成一二三产融合的典范,打造“农旅+研学”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并带动周边地摊集市、农家乐爆发式发展。

“五一”期间,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和美·花海生态园,近距离感受它的火爆人气和美丽蜕变。

和美·花海生态园俯瞰图

推陈出新:从单纯农旅向数字生态转型

夏日午后的和美·花海生态园中,流动的风景线在逐帧定格——

乘坐卡通造型的观光小火车穿越花海,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环节;粉紫色绣球花丛中,小男孩正踮脚触摸花瓣,父亲用手机记录下这帧画面;研学基地里,沾满泥土的指尖与嫩绿幼苗相映成趣;白色天幕中,围炉煮茶的清香混合着隆都米钱的甜糯气息……

“五一”假期人气高涨

“这个五一假期的前三日,虽然天气炎热,但园区的客流量也有近1.5万人次。”提起园区的高人气,和美·花海生态园总经理陈文君已经习以为常,她自豪地表示,近3年来,几乎每个大小长假都比较火热,很受潮汕三地市民特别是年轻带娃夫妻、合家欢出游人群的欢迎。

为了更加契合市场需求,该生态园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农旅融合“新干线”。据陈文君介绍,该生态园正着力探索“农旅+研学”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投资2000万元打造集农耕文化科普、农产品研发实验、农业劳动体验和农业电商直播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现代新型绿色生态园。

“隆都的生态园太多了,同质化就会使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我们要探索出独具特色且可持续的发展路子,以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基地为目标,实现多业态协同发展。”陈文君介绍道,接下来,生态园直播基地将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同时要推行“前店后厂”模式,使园区既是产品展销厅、又是种植示范基地,打通“种管收加销”全产业链闭环。

生态园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亲近大自然的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美·花海生态园项目建设之前,这片地已丢荒8年以上,如今这片约68亩的土地上又奏响三产融合的田园牧歌,摇身一变成为潮汕揭市民周末亲子游的首选之一。

据悉,该项目落地运营以来,节假日客流量日均1.5万人次,带动周边地摊集市、农家乐爆发式发展。2024年接待游客量达48万人次,营业收入2400万元。

“每个周末跟节假日,在我们生态园外围一周都摆满地摊集市,村民把自家种的水果、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等都拿来地摊集市,非常的热闹丰富,周边的农家乐也越来越多。”据陈文君介绍,最近,附近又新开了一家以狮头鹅文化为主题的农家乐,随着越来越齐全的文旅配套,很多游客周末会首选来隆都,这也给生态园带来更多客流。

良性循环:打造隆都农文旅商融合

正如陈文君所介绍的,周边的生态园越开越多、文旅配套越来越齐全,隆都镇正形成“园区引流-周边消费-农户增收”的良性经济循环,而和美·花海生态园,恰似澄海隆都镇打造农文旅商融合的一个小小缩影。

隆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曾丽容告诉记者,在书写“百千万工程”答卷中,隆都镇从红、侨、农、商等入手,提出了“3+1+N”发展思路——聚焦“特色旅游、现代农业、集镇商贸”三大主攻方向,谋划推进大健康食品产业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引导各村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串珠成链”打造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红侨”特色典型镇。

隆都打造农文旅商融合发展

以和美·花海生态园为例,它就与陈慈黉故居、瓦窑遗址群等11处文旅资源形成“半小时旅游圈”,连接南溪、后沟、前美多个村,共同构建起“红色研学+侨乡风情+生态休闲”的复合产品体系。

同时,这些落地的生态园项目也成为带动周边村民集约化种植和土地流转的典型示范。据悉,单是和美·花海生态园项目,目前就已经带动周边80多名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就业,未来还将继续扩大就业容量。

“生态园让我们农村人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岗位,薪资明显高于传统务农的收入,工资发放稳定,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家里人也很支持。”和美花海生态园保洁员秦伟粧表示,“隆都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已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个周末跟节假日这里都是人山人海!希望在政府的带领下,这里的旅游越来越好,让农民的收入越来越多。”

曾丽容表示:“接下来,隆都还将充分发挥‘潮汕老农’‘种田如绣花’的务农技艺和精神,邀请‘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村科技特派员做好传帮带工作,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归乡村,将‘新农人’直播带货、新媒体、AI技术等元素融入到乡村农文旅发展中。”

文、图 | 记者 蚁璐雅 通讯员 澄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