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从《沂蒙山小调》看山东传统文化的全球表达

0人浏览   2025-04-22 17:46:00

2025年4月17日,柬埔寨金边的中柬人文交流活动现场,13岁的诺罗敦·珍娜公主用流利的中文演唱中国民歌《沂蒙山小调》。清澈的嗓音、真挚的情感,让这首诞生于山东沂蒙山区的民歌跨越国界,成为中柬友谊的“声音桥梁”。这一场景,不仅是个体的文化共鸣,更是山东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一次生动实践。从老国王的《怀念中国》到珍娜的《共饮一江水》,从吴哥窟修复到尼山论坛对话,山东以文化为媒,在百年变局中书写着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从乡土民歌到文明对话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山东沂蒙山区,其旋律质朴悠扬,歌词描绘了沂蒙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民生活的坚韧。这首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不仅因其艺术价值,更因其承载的乡土情感与人文精神。珍娜公主的演唱,让这一地方性文化符号升华为国际交流的载体。她通过中文学习、实地探访(如成都大熊猫基地、烟台海边等),将山东的山川风物与柬埔寨的历史记忆交织,展现了文化符号的跨地域生命力。

山东的文化输出并非偶然。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山东近年来以“两创”为路径,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全球话语体系。例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连续九届举办,吸引全球600余位学者探讨“人类共同价值”。《儒典》《儒学百科全书》等丛书通过译介工程走向世界,成为海外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这些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既扎根于本土特色,又提炼出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

近年来,从孔子学院“和而不同”的理念输出,到潍坊风筝节吸引30余国艺术家共创作品,再到《沂蒙山》歌剧登陆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齐鲁文化正以多元形式参与全球叙事。

从手造技艺到数字赋能

在珍娜公主的歌声里,沂蒙山的云海、梯田、黑山羊等元素被具象化呈现。这些意象的背后,是山东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产业优势的探索。例如,“山东手造”工程通过创新设计,让鲁班锁从“东方魔方”变为年产值过千万元的文创产品;济南老手艺人柳森林研发的“兔子捣药”玩具,将汉代画像石中的文化寓意转化为年轻人追捧的潮玩。截至2023年,山东手造产业直接从业人员达350万,年产值突破千亿元,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陈列,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动态实践。

数字技术则为传统文化插上“翅膀”。在深圳文博会上,山东展区通过数字立体书《走近孔子》还原孔庙建筑,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儒家文化;青岛海尔集团将智能科技与传统生活方式结合,推出能“识别食材”的冰箱、“推荐菜谱”的烤箱,让“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转化为现代生活场景。这种“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模式,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契合了全球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需求。

从“牡丹外交”到“黄河故事”

珍娜公主的演唱视频中,背景画面展示了沂蒙山的云海、梯田与瀑布。这些景观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是文旅融合的产业资源。山东通过“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串联黄河、大运河、齐长城等标志性节点,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例如,菏泽以“牡丹外交”为战略,将千年牡丹文化转化为年产值130亿元的产业链,并通过国际论坛倡导“和平与友谊”理念,吸引多国学者探讨文明互鉴。2024年,赴柬中国游客超69万人次,其中不少通过“中柬旅游展览会”被山东文化吸引。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山东的实践证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从《沂蒙山小调》的跨国传唱,到尼山论坛的智慧碰撞;从手造产业的乡村振兴,到黄河生态的全球启示,山东以文化为桥,搭建起理解、尊重、合作的国际交往范式。这种范式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正如珍娜公主所言:“我的根在柬埔寨,心在中国。”当不同文明在对话中彼此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便不再遥远。(文/宋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