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这场45周年座谈会,藏着高质量发展的 “先手逻辑”
8月26日,珠海经济特区迎来“45岁生日”。站在全国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重大节点上,一场高规格的理论座谈会在珠海市委党校召开。来自宏观经济、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粤港澳合作、城市建设与文化等多领域的顶尖专家齐聚特区,为珠海如何在新起点上“再先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把脉建言。

受访者 供图
从“试点”到“样板”,从“探索”到“引领”,珠海正站在新一轮发展的关键路口。这场座谈会,既是对45年特区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是对新时代使命的主动回应——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打造城市范例?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展现珠海担当?思想在此碰撞,智慧在此汇聚,路径愈辩愈明。
激活生态绿色优势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珠海较好地兼顾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生态。”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许德友建议,接下来珠海要着眼新时代经济特区发展,切实担负起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的责任,建设具有浓浓中国风、岭南韵、珠海味的现代化城市,更好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申兵给出了“生态引才、人才赋能发展”的解决方案。她指出,珠海作为珠三角环境质量最优的城市之一,“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不仅是城市生态名片,更应成为吸引“强劲大脑”的核心竞争力。

受访者 供图
申兵建议,珠海可以持续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优化“珠海英才计划”,通过大力引进创新科研团队、深化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等举措,以优质生态环境叠加完善人才政策,吸引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不断提升城市创新强度。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周溯源认为,珠海需以更宏阔的视野审视自身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文化体系、打造文化亮点。他建议珠海在文化资源挖掘整合、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服务供给、文化人才引进、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系统发力,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
布局新产业新赛道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十五五”时期成为我国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窗口期,珠海又该如何在这场“竞速赛”中找准定位?

受访者 供图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珠海应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三大新产业新赛道加快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珠海的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推动珠海高质量发展。
他建议,围绕三大产业,珠海要加强基础研究,攻坚“卡脖子”技术,探索建立审慎包容有弹性的监管制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应用场景,同时加强与深圳及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创新。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监潘裕娟认为,珠海应该用好、发挥好城市的独特优势,在黄金内湾、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定位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珠海应在生态优势、服务优势这一‘长板’上,叠加政策、海洋、科创优势,赋能生产、生活、休闲,在最优质的环境中建设科技园、产业园、幸福家园。”
“追高逐新”的同时,“固本强基”同样关键。珠海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梅耀敏表示,当前珠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虽初见成效,但高增长背后潜藏结构性风险。她建议珠海加快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补齐产业发展要素短板,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与抗风险能力,避免“头重脚轻”的结构性失衡,防止产业生态“中间层”塌陷,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厚植沃土。
深化粤港澳协同创新
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珠海的“区位优势”如何从“交通便利”升级为“协同优势”,是座谈会的核心议题之一。

受访者 供图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表示,珠海已在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中积累丰富经验,未来可借助具体场景探索更多创新突破。
“以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为例,依托珠海、香港、澳门三地联合举办男子自行车赛的契机,三地可探索跨制度、跨关税区的通关便利化措施,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同时,还能在专业认证规则对接、赛事保险跨境结算等领域发力,带动相关产业与服务发展,为后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多‘珠海方案’。”张光南举例说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建议,珠海需深度思考如何承接并放大香港“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与澳门“精准联系人”的功能。他提出三个关键问题:如何推动国际资本、顶尖人才等通过港澳导入珠海?如何助力珠海产业与企业借助港澳资源优势实现价值放大?如何发挥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轴带作用,在促进“新消费”的同时培育高品质生产性服务业与新经济模式?
关成华强调,珠海需围绕这些问题主动设计衔接机制,将港澳的“联系”“增值”功能切实转化为自身科技与产业发展动能,逐步成为国际高端资源要素进入珠江口西岸乃至内地的重要门户与战略支点,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更多珠海力量。
这场座谈会落幕,但专家们关于城市发展的深层探讨仍在发酵。
南方+记者 吴枫
【作者】 吴枫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