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现“男性患子宫肌瘤” 闹剧过后谁该吃药?

0人浏览   2025-05-07 10:07:00

【来源:今晚报】

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因其中提到的“子宫肌瘤男性患者”引发质疑。5月5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官网发布情况说明。经核查,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医院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而检索知网可发现,类似“男性卵巢癌”“男性羊水栓塞”等突破医学常识的论文多达30余篇,涉及全国多地医疗机构。

这篇声称研究子宫肌瘤的护理论文,竟将55名男性列为研究对象,如此违背基础医学常识的“成果”,却顺利通过审稿登上期刊。涉事期刊《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年发文量超3100篇,单期刊文最高达149篇,被曝审稿宽松、明码标价,甚至出现与妇科无关的小儿CT护理研究。所谓学术期刊成为学术造假的“帮凶”。

讽刺的是,这篇论文竟在发表8年后才被曝光。这场迟到的揭穿,揭开了一个荒诞的真相:从作者到期刊,从单位到评审机构,这其中部分人早已把论文当成“盖章游戏”,至于写什么、有没有人看,根本不重要。期刊编辑部变成“排版车间”,学术委员会只顾数论文篇数,谁还会在乎真假?一篇论文可以8年无人问津,造假数据能登堂入室,我们不禁要问,还有多少“成果”等着网友揭穿?

事件中“护士需要发论文吗”的质问,戳中了职称评审机制的痛点。护士霍某某们走歪门邪道的背后,是职称评审体系的扭曲。国家三令五申“破五唯”,但一些地方仍搞“明破暗立”,将论文数量与晋升硬性绑定,迫使大量护士为凑数而“水论文”。

专业能力评价被异化为“纸面竞赛”,买论文、编数据就成了投机取巧的策略,不仅催生了学术泡沫,更扭曲了职业价值。要求护士跨界从事与其职业属性脱节的“科研表演”,无异于让短跑运动员比拼举重。本该精进护理技术的护士,却要耗费心力制造“学术成果”。类似的困境,在教师、医生等实践型岗位上同样存在。

“男性子宫肌瘤”的闹剧,不该只是茶余饭后的笑谈。扭转乱象、处分涉事护士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对“给钱就发”的期刊必须加强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代写代发产业链要重拳整治,斩断灰色利益链。更需重建“做什么评什么”的务实精神。让护士回归护理,让医生专注临床,让学术找回尊严。这才是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敬畏。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