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钟声越千年,听见和合音
当千年编钟奏响跨越时空的音律,当晴川黄鹤翩至长江上空,一场关于荆楚文明记忆的伟大叙事正在世界舞台展开。近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1次执行局会议上,我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 (566—1990)》以及我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1409年2月15日)》成功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在国际舞台上的又一次璀璨绽放。
在我国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三项文献遗产中,湖北曾侯乙编钟十分亮眼。这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的稀世珍宝,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铜编钟,它不仅以磅礴的气势震撼世人,更以其3755个铭文,揭开了中国先秦乐律体系的神秘面纱。这些铭文如同古代音乐的 “源代码”,记录着 “一钟双音” 的精妙技艺,让世界得以窥见华夏先民在音律领域的卓越智慧。
金声玉振惊千古,编钟传奇耀世殊。随着曾侯乙编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湖北迎来了将这一文化瑰宝推向全球舞台的新契机,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响,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时代的使命。它提醒我们珍视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持续加强保护与研究,让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照亮人类前行之路。
在保护与研究方面,用数字技术及专业科研为编钟传世护航。例如运用3D建模、激光扫描,对编钟进行全方位数字化存档,不仅能精准记录其当下状态,为长期保护提供数据支撑,还能在虚拟空间中实现永久保存,无惧岁月侵蚀。同时,邀请更多考古学家、音乐史学家、文物修复专家深入挖掘编钟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青铜材质与铸造工艺、独特乐律体系,进一步丰富对先秦时期科技、艺术、社会风貌的认知。
在传播与推广方面,借媒体资源及举办国际展览焕新生机。曾侯乙编钟自出土后,首次举办的编钟音乐会以《东方红》为开篇,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广泛传播,在国内引起轰动。如今利用新媒体资源,可以拍摄高质量纪录片,通过权威解读与震撼画面,在央视纪录频道、网飞等国内外平台播出,进一步提升编钟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还可以将曾侯乙编钟及其复制件带至全球知名博物馆、音乐厅巡回展出,搭配精彩绝伦的现场演奏,以“视觉 +听觉”双重盛宴,让世界各地观众直观感受编钟魅力。
在产业融合与教育传承方面,以沉浸体验深耕文化肌理,用长效浸润厚植传承沃土。打造随州曾侯乙墓遗址文化旅游路线,运用AR、VR技术重现两千多年前的墓葬场景与礼乐文化氛围,沉浸式感受编钟出土现场的震撼。在湖北省博物馆近距离观赏编钟真品,聆听专业乐团演奏,还能上手敲击一比一还原编钟,并参与编钟铸造工艺体验,还能购入编钟文创产品带回家。将编钟文化纳入中小学乡土教材与地方文化课程体系,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与编钟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编钟文化传承、文创设计、文化旅游等实践活动,为编钟文化长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1997年,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成为中国首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之后从清代科举大金榜到甲骨文,从《本草纲目》到南京大屠杀档案,我国入选的文献遗产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史料珍贵。它们是中华民族的记忆根基,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只是起点,湖北需全方位发力,让这一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持续闪耀,开启文化传承 “高光时刻”,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湖北力量 。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向晓菲(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常青街道 )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