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 莫让“黑话烂梗”污染语言之美

0人浏览   2025-05-23 12:37:00

青少年时期是语言能力与思维模式构建的黄金阶段。然而,“黑话烂梗”的泛滥,导致这一群体的语言表达愈发单一、贫瘠。当目睹祖国壮丽山河时,不少青少年脑海中难以浮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传统诗句的诗意化表达,取而代之的只有被压缩为“绝绝子”的贫瘠赞叹。在抒发内心情感时,也更倾向用“破防”“裂开”等泛情绪化表述,却难以精准运用“怅惘”“悲戚”等词汇。

图片

△图片来源:“育见新闻”微信公众号。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长期接触语义模糊、用词不规范的“黑话烂梗”,不仅会弱化青少年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更易形成表达依赖,在需要逻辑论证时习惯用“梗”来表达,导致深度思考能力与认知能力退化,甚至面临词不达意、表达枯竭的“失语”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烂梗中隐含的消极、暴力和低俗元素,正冲击着青少年的价值观,扭曲他们对美丑善恶的判断标准。以“摆烂”“躺平”等隐含消极情绪的烂梗为例,部分青少年受此影响丧失奋斗动力,甚至将逃避努力视为人生智慧。

追根溯源,烂梗的泛滥与传播机制、心理需求密切相关。网络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与便捷分享功能,加速了烂梗的扩散。短视频平台上,一个热门烂梗往往能凭借其情绪化、标签化的特质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传播。与此同时,由于网络世界成为当代青少年寻求娱乐与放松的主要阵地,因此更易在高频次接触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并不自觉成为传播链条中的一环。此外,就心理层面而言,青少年追求个性认同的需求,使新奇搞怪的烂梗成为他们的“社交货币”。一句流行梗能快速拉近群体距离,却也在无形中挤压了优质表达的生存空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语言生态。

在烂梗泛滥的喧嚣中,优质的语言表达从未失去生命力。不久前,一名浙江初三女生所写的作文《旧轨还乡》在网上爆火。文中“铁轨在掌心蜿蜒成故乡的轮廓”“汽笛切开暮色时,我听见枕木下的年轮在轻轻叹息”等细腻文字,之所以能让网友感动落泪,正是因为规范、优美的表达依然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这恰恰证明,当青少年浸润在规范、优美的语言环境中,依然能够掌握精准表达的能力,用富有张力的文字传递细腻的情感。优质的语言、词汇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滋养心灵、构建审美体系的文化载体,与“黑话烂梗”的粗鄙化表达形成鲜明对比。

规范网络语言文字,并不意味着否定所有“网言网语”。语言的生命力在于流变,而流变的底线是文化根脉的延续。像“给力”“松弛感”“硬核”这类网络语言之所以能融入主流话语,关键在于它们能够以生动的意象、创新的表达、诙谐的词句、年轻化的叙事激活语言活力,赢得舆论接纳,成为记录时代精神的鲜活符号。我们既要警惕网络烂梗对语言生态的污染,也要避免用保守心态扼杀创新活力,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正如2025年春晚歌曲《玉盘》刷屏所带来的启示,当传统文字的细腻质感与时代精神的鲜活表达相遇,方能孕育出真正动人心弦的“中国话语”。


记者:李律杉

文字编辑:李彬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