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新青年|河北约4万名大学生扎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河北约4万名大学生扎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一线作“课堂” 实践出真知

7月中旬,河北师范大学“数商兴农”实践队学生在深州市蜜桃种植基地进行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涉县太行深山里的荆条蜜,摇蜜时能看到拉丝……”8月15日,涉县电商产业园直播基地里,主播台前,大学生刘桢炀举着一瓶琥珀色的蜂蜜,对着镜头熟练地介绍。
旁边的选品架上,整齐摆放着蜂蜜、核桃、花椒等7款涉县特产,每款产品旁都贴着同学们亲手做的“卖点卡”。这次大学生电商直播暑期实践系列活动从7月5日开始,到8月20日结束,以“理论讲解+实践演练”的培训方式,让直播体验变成大学生了解乡村的窗口。
连日来,从太行山麓到渤海之滨,来自河北近百所高校的约4万名大学生背上行囊,行走在山野田畴。他们走进革命老区重温红色记忆,深入田间地头助力产业振兴,驻守乡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
红色传承
从历史深处汲取奋进力量
“八路军的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打到院子里,炸死了日本鬼子的首领……”近日,在易县寨头村一座山石垒砌的院落里,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的大学生围坐一圈,听村里老人讲述当年黄土岭战斗的故事。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年暑假,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百余名师生分赴各地抗战遗址,开展“寻访抗战记忆,传承抗战精神”实践活动。晋察冀边区纪念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陈庄歼灭战纪念馆等30余处红色教育基地和抗战遗址,都留下了他们寻访抗战英雄故事的身影。
2024级研究生杨贺凯,带着“华北农村抗战史”研究课题,搜集千余份晋察冀边区抗战影像资料,积累工作记录3万余字。其中,最触动他的是冀中骑兵团政治部主任杨经国的英雄事迹:“他只有26岁,和我一样的年纪,他带领骑兵团跃马冲锋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一直传诵,令人敬仰。”
不久前,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与天津体育学院学子不期而遇,原本各自进行的研学之旅,就此变成一场跨校交流会。
在苍松翠柏环绕的烈士纪念碑前,两校学生轮流讲述从史料中读到的烈士故事,交流心得体会:“英烈的故事,读着读着眼泪就下来了”“读完英烈的故事,我的心静了,未来更有方向了”……
这个暑假,燕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二学生郝华完成了一项特殊任务——校对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涉及邯郸的史料。
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主动传授党史校对的实用技巧,讲解历史故事,帮助郝华理解这项平凡工作的不凡意义。
“专家的讲解让枯燥的校对变得生动,就像在和历史对话。”郝华的笔记本里贴满了史料复印件,旁边写着密密麻麻的注解。“以前觉得党史离自己很远,现在才明白,我们脚下的土地,每一寸都有故事。”他说,这段经历让他更明确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红色旅游,他想把家乡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火热的七月,河北经贸大学“星火·AR场域构建”实践团奔赴井冈山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激励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锻炼实践能力。
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悟、一路思,实践团在黄洋界纪念碑前齐诵《西江月·井冈山》,将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刻入心间;在小井红军医院旧址聆听100多名伤员英勇就义的故事,满眼泪光中尽是对先烈的崇敬……“从书本里的井冈山,再到眼前的井冈山,最后成为我心中的井冈山。”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实践团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围绕AR技术赋能井冈山红色资源的路径研究与实际应用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收回300余份有效问卷、100余份访谈记录。此外,实践团在革命旧址拍摄照片1000余张、视频200余条,为课题研究广泛搜集素材,致力于让井冈山的红色资源“活”起来,让红色文化“动”起来。
乡村振兴
数智赋能激活产业活力
“每斤鲈鱼的物流成本太高了,品牌知名度也不够,下一步,我们建议通过直播带货提升知名度,运用区域冷链合作降本增效。”近日,在景县增硕农业生产基地,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大学生依据调研数据为企业负责人支招。
景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扎实。凯骏农业示范园里,学生们蹲在大棚里,认真梳理核算每颗草莓的成本构成;增硕农业生产基地里,一场关于“鱼菜共生”系统的讨论热火朝天……
“实践团队依托多专业融合优势,通过‘调研诊断+实操助力+成果转化’模式,锤炼学生专业技能,坚定了年轻人强农报国的信念。”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高强说。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这个暑期,河北各高校学子深入田间地头,探索科技助农新路径。
“这是有着千年种植历史的深州蜜桃……”前不久,在深州市一处蜜桃种植基地,河北师范大学“数商兴农”实践队的大学生主播与当地农户一起进行直播带货。
镜头前后协同配合,让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这支以“助力乡村振兴、数字赋能兴农”为使命的实践队,先后走进衡水、沧州等地10个县区,开展“电商培训+品牌打造+渠道拓展”全链条助农服务。截至目前,已调研20个农产品品牌,培训农户百余人次。
在南大港湿地,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实践团在湿地核心区与缓冲区设置25个水质监测点,检测12项关键指标,用墒情仪监测土壤数据,为生态修复提供支持。团队还在湿地进行鸟类专项调查,记录候鸟种类、数量及活动规律,通过环保行动和科普宣传,号召更多人加入生态保护的行列。
志愿服务
青春力量展现奉献担当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7月22日午后,唐山市丰南区小稻地村的花儿朵朵驿站传出阵阵歌声。廊坊师范学院大三学生崔源容拿着歌词卡片,带着十多个孩子逐句学唱,偶尔的破音惹得大家笑作一团。
这堂充满欢乐的音乐课,是小稻地村“青春护航·暑期课堂”的一幕。这支志愿服务团队由廊坊师范学院13名返乡大学生组成,有人辅导暑期作业,有人教绘画唱歌,有人讲解防溺水知识。村里还鼓励大学生参与村级管理,为村子发展建言献策。
这个夏天,河北师范大学“荧光共同体成长计划”公益托管实践队在承德宽城、雄安新区等地设立11个托管点,119名志愿者为900多名小学生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科学实验等课程,缓解乡村留守儿童“看护难”问题。
“托管的课程丰富多彩,我们在玩中学,体验了许多新东西!”雄安新区沟西小学参加托管的学生王韵涵说。
“我是一个下肢残疾、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今天来院复查,得到了爱心志愿者刘茁的无私帮助。小伙子热情周到,让我感到无比温暖……”近日,邯郸市中心医院收到一封来自患者滕大爷的表扬信。原来,前几天,腿脚不便的滕大爷到该院看病,志愿者刘茁看到后主动上前服务,细心地为老人找来轮椅,全程陪他完成了挂号、就诊、检查、缴费、取药等一系列流程,让老人感激不已。
刘茁是河北科技学院的一名应届毕业生。整个暑期,他都在医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我是学护理学专业的,在医院服务很对口,能帮助到别人,觉得很开心、很满足。”
开展大学生“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广大青年了解家乡、服务家乡提供了宝贵机会。如何让大学生从短暂归来到长久扎根?一些地区开始了全新探索。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基层治理的青春力量。”日前,沧州市新华区“蒲公英计划”在维康社区启动,20余名返乡大学生接过崭新的网格服务手册,正式以“青春网格员”的身份走上岗位,深度参与政策宣传、民情收集、便民服务等基层工作。
记者了解到,“蒲公英计划”是新华区吸引青年人才回流、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不同于短期志愿服务,该计划通过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与跟踪培养体系,鼓励返乡大学生从假期实践逐步过渡到长期扎根,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
“我们希望像蒲公英播种一样,让青年学子把知识、热情带到基层,也让他们在服务中汲取成长养分,最终实现‘人才回流’与‘基层提质’的双向共赢。”共青团沧州市新华区委书记王力源说。(河北日报记者 刘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