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造血赋能产业 创新矩阵崛起江苏

0人浏览   2025-04-16 19:09:00

在江苏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歇。从重点实验室领跑技术前沿到创新联盟协同发展,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一个个科技创新平台正在“自我造血”与“赋能产业”的双轮驱动中,描绘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风景。

加速领跑,“创新力”铸就“硬实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6G列入未来产业培育方向,释放出大力发展6G产业的信号。在南京,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紫金山实验室在6G技术研发领域的征程上已迈出坚实的步伐。研发团队围绕6G应用场景开展系列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建立了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初步建成6G端到端实验平台,还创造了6G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10余项“世界第一”。

在日前召开的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期间,紫金山实验室再次带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首次公开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可围绕6G六大应用场景进行技术验证测试,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较5G提升10至100倍的极致连接能力和高精度目标感知新能力,并已率先开展6G低空巡检、低空物流等应用演示和商业应用试点。“我们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尤肖虎说,实验室将继续以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努力开创新的技术与产业发展路径。

科技创新平台持续发力,不仅夯实了江苏在全球科技竞赛中的地位,也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海洋产业是连云港的重要增长点。2023年2月,作为太湖实验室“向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正式揭牌。聚焦船海装备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围绕创新节能装置、绿色智能船舶技术、智能无人船艇、高速铝合金艇等高端船海装备核心开展自主关键技术攻关,该中心自成立以来,不仅实现了当年揭牌、当年实体运行、当年孵化企业、当年产出超亿元的纪录,创造了全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最快速度,更快速成长为连云港海洋科技战略实施的重大载体。“今年,实验室将投入使用7000吨级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进一步探索深海创新的技术前沿。”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主任张海华透露。

从苏南到苏北,从逐梦6G到遨游深海,不断壮大的创新平台矩阵正将“创新力”锻造成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数据显示,仅江苏获批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就达40余家,各实验室重组后新承担国家级项目800余项;省重点实验室149家,近3年累计授权发明专利近1.3万件。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将平台建设摆上了重要位置。近期,2025年度苏州市创新载体平台计划项目开始申报,重点支持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新型研发机构、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研究院、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其中,支持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对获批建设并落户苏州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承担单位,将分阶段给予最高2亿元支持。上个月,南通市也发布了科技创新平台市场化转型、产业化发展工作指引,以期进一步增强科创平台“自我造血”和“赋能产业”功能。

创新举措,“实验场”与“应用场”有效对接

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研成果转化至关重要。在我省,拥有丰富且优质创新资源优势的科技创新平台方也正积极探索,创新思路,助推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

在光子芯片领域,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正以“平台+孵化+基金”三位一体的工研院模式,打通光子产业项目从产品研发到市场化的完整链条。去年9月,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在该研究院启用,一举打破了过去国内光子芯片行业中试平台缺位、工艺壁垒高、成果转化难的困境。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金贤敏表示,整个中试平台面积达1.7万平方米,年产晶圆超1.2万片,可为光子芯片企业提供从研发到量产的全流程支持。

在生物医药领域,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超常规”资源投入、政策激励和联动机制,让创业团队吃了“定心丸”。中国药科大学校友创业团队的新型药物项目入驻后,分中心不仅为项目提供了先进质谱设备和配套实验室、办公室,还协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对项目提供了近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分中心帮助我们减轻了早期固定资产投入压力,让我们可以更加专注研发。”项目负责人说。

得益于科技创新平台的创新实践,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还携手在更多领域结出硕果。比如,在新材料领域,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自2014年启动建设以来,积极构建“研究院—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载体体系,打造“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全产业链的孵化体系,建立了涵盖检验检测、标准制定、产品认证、投资融资、市场推广、产学研合作、政策扶持等功能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产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截至目前,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已成功培育出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链主企业,其中包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在智能制造领域,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则针对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团队一直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将上海交通大学的优秀成果在海安进行应用和推广,助推南通及周边地区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快速发展。据悉,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已先后服务企业超过200家,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10余家,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00余项。

并指成拳,创新联盟激活“1+1>2”效应

平台之上,科产共舞。一个个科技创新平台间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拓宽了创新舞台的边界。

膜材料是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新材料,可实现物质高效分离,在水资源、新能源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我国,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偏弱、创新资源分散等问题一度制约着产业发展壮大。“建设高性能膜材料一流创新平台十分必要。”南京工大膜应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该公司为依托,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成功组建。在该中心牵头下,高性能膜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运而生,先后吸纳了包含膜材料相关的国家级研发平台、龙头企业、用户企业、投融资单位等百余家,覆盖膜材料领域全部国家级研发机构。“联盟成员共享资源,交流技术,共同丰富和拓展先进膜材料创新链,弥补创新链各环节脱节断层问题,实现由单项膜技术产品的环节攻关向全要素汇聚的产业链攻关转变。”

无独有偶,就在上个月底,由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40家相关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实验室、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共同参与建设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也正式成立,旨在凝聚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相关交叉领域与应用领域各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力量,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强省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科技厅将支持联盟成员加强资源共享,构建计算机、人工智能的高原与高峰,推动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相关领域应用赋能,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一体推进,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经济报记者 洪姝翌

相关文章

香瓜种出“甜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