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工业产业研究院(佛山)成立 开启南海制造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从“制造集群”迈向“智造标杆”,南海迈出了坚实一步。
4月27日,中国电信工业产业研究院(佛山)在南海区正式揭牌。此次佛山工业产业研究院的成立,紧密贴合南海当下的发展态势,是对南海制造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回应。这是落实佛山市政府与广东电信战略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南海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智造强区”的关键一步。
随着工研院揭牌,南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更坚实的步伐向纵深推进,南海将以工研院为纽带,各界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赛道上勇毅前行,为“制造强国”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电信工业产业研究院(佛山)在南海区正式揭牌
三大使命锚定工研院“硬核定位”
作为制造业大区,南海拥有47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形成了装备制造、纺织、泛家居等支柱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南海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普遍存在“不敢转、不会转、转不起”的难题,这严重制约了南海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信工业产业研究院落户佛山,这一举措犹如一颗“关键落子”,旨在通过技术下沉与生态整合,打通制造业转型“最后一公里”,为南海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作为业务创新与孵化平台,中国电信工业产业研究院(佛山)将从集团和各省派驻工业互联网专家方阵,与本地人才资源相结合,共建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依托中国电信网络和技术底座,聚焦本地制造业产业集群,落实《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佛山制造行动方案》部署要求,以三大使命提升制造业数字化供给能力。

揭牌仪式
一是技术全栈赋能。中国电信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工研院将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针对南海装备制造、纺织、泛家居等产业的特点和需求,开发适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技术与生产场景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在装备制造领域,通过5G技术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维护效率;在纺织行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质量检测,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检测精度。
二是聚合生态资源。在揭牌仪式现场,工研院与企帅科技等6家技术服务商、菱王电梯等6家龙头企业签约,搭建了“政府引导+平台支撑+企业参与”的协同平台。通过与技术服务商的合作,工研院能够整合更多的技术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技术服务;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则有助于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未来,工研院还将进一步拓展合作伙伴,不断完善产业生态,为南海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签约仪式
三是全场景服务匹配。工研院以“AI+”为核心,覆盖制造全周期,致力于打造智能化、绿色化的制造业新模式。基于已有的70家5G全连接工厂,工研院将升级建设“5G+AI全连接工厂”,并规划在三年内培育1000家数字化工厂和车间、带动1万家企业上云。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工研院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南海制造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区域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政企协同构建转型“生态共同体”
一直以来,南海十分重视产业数字化转型。近年来,南海积极探索,以AI为纽带,推动“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型,打造湾区创新高地。
会上,南海区副区长劳剑锋强调,要以工研院为枢纽,形成“政府政策支持、电信技术输出、企业场景贡献”的协同模式,通过常态化的生态对接活动,推动技术供给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产业数字化生态体系。
中国电信佛山分公司则表示,将建立“集团专家+本土团队”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从诊断到运维的全周期支持,确保转型实效。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体,将积极参与其中,贡献自身的应用场景和实践经验,与工研院共同探索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通过政企协同,各方将共同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转型“生态共同体”,推动南海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迈向深入。
南海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关键期,工研院的成立为区域注入动能。未来,工研院将充分发挥其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例如与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合作,探索适用于制造业的创新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升级。
此外,工研院将积极推动一批数字化转型项目的落地实施,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转型标杆。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工研院也将发挥生态朋友圈的集成优势,深化与生态、上下游企业联动,共同推广如:金属加工云平台等核心产品。联合各方力量,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和服务。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南海将从“制造集群”迈向“智造标杆”,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为全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文/南海融媒记者 黄婷
图/南海融媒记者 韩贝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