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变农场!福州老年大学“一米菜园”课让老人重拾生活乐趣

0人浏览   2025-05-05 00:06:00

N海都见习记者 郭思琪 通讯员 林绿丰

在福州市老年大学的“一米菜园”课堂上,68岁的张依姆滑动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她5平方阳台的“微型农场”——丝瓜藤蔓蜿蜒攀上防护网,枸杞叶翠绿欲滴,豌豆苗在晨光中舒展。这些生机盎然的画面,记录着200余位银发学员从“种菜小白”到“都市新农人”的蜕变历程。

福州市老年大学开设“一米菜园”课程,还配备了实践基地

“以前觉得阳台只能用来晾衣服,现在它是我的‘疗愈花园’。”张依姆轻抚丝瓜藤说道。作为首批学员,她在课程中学会了根据朝向定制种植方案:南向种喜光的辣椒,北窗栽耐阴的茼蒿。科学种植颠覆了老人们“靠天吃饭”的认知,62岁的陈依姆与同伴研发的《阳台种菜月历》,用色块标注作物习性,记录着“老李家的豌豆产量破纪录”等趣事。

61岁的退休幼师林依姆在封闭阳台开辟新战场,曾经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学移栽。如今,她的菜园子已成为社区“自然教育角”,吸引年轻父母带孩子体验“从泥土到餐桌”的完整过程。

去年,林依姆特意买下一处带院子的房子,一半种花一半种菜。每周的“菜园子劳动日”,三代人常常蹲在菜地里一整天。“孩子问我为什么茄子需要支架,我趁机给他讲植物生长的智慧。”林依姆说。这种互动填补了现代家庭中缺失的“共同成长”场景,让老人在传授经验中获得价值感。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吴莹莹指出:“阳台种植让老人从‘被服务者’变为‘创造者’,重新定义自身与城市的关系。”数据显示,85%的学员表示“每天花2小时照料菜园后,焦虑感显著降低”。

福州市老年大学有关负责人坦言:“我们教的不是农业,是生活疗愈学。”学期初的调查显示,60岁以上学员中有43%存在“社会脱节”焦虑。“一米菜园”通过三重机制破解困境:以劳动创造对抗衰老焦虑,以自然联结重建社区网络,以可持续理念重塑生活意义。

老年学员们正在研究“一米菜园”实践基地的蔬菜

学校未来更计划引入“阳台菜园认证体系”,鼓励学员成为社区种植顾问,让这份绿意从私人空间蔓延至公共领域,真正实现“老有所为”的社会价值。

编辑:潘泽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