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文冠果的绿金之旅

0人浏览   2025-04-18 15:02:00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当温润的春风,如轻柔的纱幔,悠悠地撩过大地,沉睡的万物像是被施了魔法,纷纷苏醒,又一年植树节,便在这诗意的氛围中,悄然而至。

农户在杨桥畔苗圃采摘文冠果叶。通讯员 冯长虹 摄


四月的靖边县杨米涧镇,文冠果花开得漫山遍野,如雪似云。站在杨米涧镇兴和村山峁上,该村村委会副主任白瑞感慨:“谁能想到,这些树苗不仅锁住了风沙,还给村民带来了真金白银。”


从黄沙漫天的生态痛点,到绿富同兴的产业支点,靖边县用一棵文冠果,撬动了黄土高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密码。


一棵树的生态觉醒

从治沙到“智沙”


上世纪80年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靖边的真实写照。杨米涧镇曾是全县沙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兴和村村民罗占文回忆:“大风一刮,庄稼苗就连根拔起。”


转机始于2016年,靖边县林业局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文冠果耐寒抗旱、根系发达,能在贫瘠沙地中形成生态屏障。


一场“向沙地要效益”的革命就此展开。靖边县林业局选用了抗逆性强、产油率高的文冠果新品种在杨米涧镇试种,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逐步延伸文冠果深加工产业链。


如今,3万亩文冠果林不仅可以利用大量的荒地、山坡地,还能有效固碳、降碳,防止水土流失。曾经的生态伤疤成了陕北最大的连片文冠果基地,规模化种植让沙丘变绿洲。


一条链的价值裂变

从果实到“果业”


每逢秋季,在兴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院子里铺着半干的文冠果叶,等待烘焙和炒制。“文冠果叶子可制成保健茶,果仁榨油每斤能卖到300元,果壳能用来做活性炭。”白瑞介绍,兴和村有7000亩文冠果,让原本亩产600元的旱地,产值升至5000元。


近日,走进靖边县杨桥畔苗圃,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这里从2006年开始,通过引种优繁选育、试验园建设、良株标注扩繁等一系列基础工作,开展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的科研试验。


“这里的文冠果种子可是上过太空的好品种。”杨桥畔苗圃主任赵峰自豪地说。


原来,2021年10月16日,航天员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带着榆林7种农作物种子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其中的文冠果种子正是由杨桥畔苗圃培育的。


如今,文冠果实现了从果实到果业的转变。2024年,靖边县林下经济产值突破400万元,其中文冠果产业带动15个村集体增收,2000多户农民实现“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效益分红”三重收益。


一座城的战略突围

从陕北样本到黄河答卷


文冠果被称为“骨子里刻着钱的树”。1年种植,2年见花,3至5年见果,是具有高产值、高效益的多用途特色经济林树种。


2017年开始,靖边县累计推广种植了2.7万余亩文冠果,涉及6个镇和2个便民服务中心的12个行政村。目前,文冠果油、茶等产品已初步形成。


2024年,陕西省将文冠果产业列入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靖边经验正在延安、榆林等地复制推广。


今年,全县文冠果种植面积已达3.2万亩,白于山区成为大型文冠果产业基地。该县还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林农的技术指导,提高他们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设示范基地方面,该县将集中资金、技术、人力,打造3000亩以上精品示范基地,在后期的发展和推广过程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文冠果的种植,既可以改善当地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控制区域水土流失,又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更是提升林业三大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开发旅游资源的选择。”靖边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勇树说,下一步,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瞄准文冠果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挖掘,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

来源:榆林日报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