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丨唤醒“冻土春芽” 迸发新质生机——天津盘活存量资产新探索
“我们的储能产品样机出炉,已经进入中试阶段,距离批量化生产又近了一步!”最近,天津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议锋好消息不断,他正着手新的研发计划。
作为天津大学教授,王议锋在特种电源、新能源、储能等领域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从走出校门注册公司,到拿到订单和融资,再到产品面世,王议锋仅用了一年多时间。
王议锋的公司位于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区,毗邻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曾是一片闲置已久的区域。如今,累计注册企业超3000家,一批孵化项目产业化发展……瞄准天津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的定位,这座成立近两年的园区正在成为天津科创“新名片”。
闲置厂房变身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百年建筑原开滦矿务局大楼成为金融展示中心和金融机构服务中心,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城市更新项目起步区“津一·PARK”全新亮相……一幢幢脱胎换骨的老建筑、老厂房,讲述着天津这座城市加速盘活存量、推动城市更新的故事。
近年来,天津一体推进盘活存量、培育增量与提升质量,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2024年,天津盘活土地2.26万亩、房产超过1000万平方米,实现收入593.6亿元。
“盘活的既是闲置资产,也是蛰伏的潜能。”天津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勇说,要形成更多有特色、有产业、有增长点的标志性资产盘活和城市更新项目,真正实现“盘而有效、因盘而活”。
摸清“老家底” 培土植根“育新苗”
在天津市盘活存量工作专班的办公室内,一张“存量资产图”十分醒目。在天津市行政区划地图的背景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各类存量资产点位。红绿黄蓝灰,不同颜色的标志分别代表了土地、楼宇、厂房、无形资产等,一目了然、实时更新。
“这是我们理清‘头绪’、摸清‘家底’的成果。”天津市盘活存量工作专班成员、天津市发展改革委投资处处长刘丛鹏说,存量资源种类庞杂、产权复杂,管理部门分散,全国没有可借鉴的认定标准,摸排难度大,过去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台账。
为理清这团“乱麻”,2024年,天津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建了盘活存量资产工作专班,制定存量资产分类标准,科学搭建管理系统平台,组织排摸土地、房产、无形资产等各类底数,研究盘活路径和盘活标准,用“一张图”打开了局面。
“我们组织各部门边摸排、边盘活,以问题为导向,出台创新性盘活政策,为破解障碍、激发动力发挥了关键作用。”刘丛鹏说。
有了“施工图”,让老资产与新需求“双向奔赴”成为工作重心。乘着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东风,天津为一批“好项目”、硬科技找到了合适的存量载体。
天开高教科创园(简称“天开园”)的前身“天津科技广场”沉寂近10年,是由于企业资金链断裂。为了将楼宇彻底盘活,政府、国企合力解决资金来源,完成改造提升,引入科技成果和服务团队,让空置楼宇变身科创热土。自2023年5月开园以来,天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3000家,其中核心区入驻企业超1300家。
“让高校科研成果不再束之高阁,帮助优质创业项目突破‘死亡之谷’,是天开园成立的初衷和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天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朱玉兵说。
改变不止于天开园,天津不少“老园区”也成了科创新苗的生长沃土。在我国自主研制的“北京牌”电视机的问世之地——天津通广科技园,园区盘活重启后迎来了中关村硬创空间、创佳科技园等一批科创服务平台。
走进从事智能医疗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科芯创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内,仪器设备忙碌运转,咨询业务电话响个不停。公司总经理张轶坤直言,来到这里是看中了园区的科创属性和“软环境”。
“在这里,产品从研发到试制再到检测,全链条服务,园区还为我们开通了医疗器械注册绿色通道。”张轶坤兴奋地说,公司研发的产品已取得2个医疗器械注册证书,预计今年还将推出3个新产品。
随着存量资产的焕新升级,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025年一季度,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188.0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0.5%。
旧貌换新颜 重塑业态“添活力”
走进位于天津市河西区的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道路宽敞平坦,厂房修葺一新,外墙上张贴着卡通漫画与知名网络作家工作室的标志,工业遗存与现代文化的气息同时扑面而来。
这里曾是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的美术印刷厂,后因主要业务外迁,厂区自2010年起便一直闲置。
天津市河西区发改委副主任刘乃维告诉记者,河西区政府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重新定位这个闲置已久的厂区,对这片占地30亩的区域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我们围绕智慧教育、游戏电竞、网络文学、数字版权四大板块,制定相应政策,推动构建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新生态。”刘乃维说。
经过一年多的改造,园区焕然一新,并日渐成为天津数字出版产业聚集地。“自去年4月开园以来,产业园已入驻企业数十家,实现产值约3亿元。未来,园区将以‘出版融合、产业升级’为方向,推动产业聚集,构建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新生态。”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班峰说。

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内一景。受访者供图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盘活存量的内在要求。除了“唤醒”闲置资产,天津也注重整合低效资产,激活生产经营动能、聚合新兴优势业态,为经济社会活力赋能。
积极引入创新业态,潮玩俱乐部、循环商品店纷纷入驻;打造城市“青春地标”,“随机舞蹈”、主题市集等活动热火朝天……去年夏天以来,经过全面更新改造、始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吉利大厦重新开门迎客,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
“新版吉利大厦活力满满、更加时尚,可玩、可逛的地方不少,让我们眼前一亮。”前来“打卡”的“90后”市民苏女士感慨道。
“我们努力打造‘24小时×365天’的运营模式,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负责吉利大厦运营的天津城市运营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美静说,改造后大厦出租率高达95%,成为城市又一“青春打卡地”。
“腾笼换鸟”、业态重塑,离不开政企创新协作。天津出台土地混合利用政策,推动中国建材集团国家级绿色数智双碳创新中心顺利建成投用;天津市南开区通过招商前置,破解了法拍资产盘活难题,引入京津首家京东MALL超级体验店;天津头部创业孵化平台鑫恩华集团将盘活存量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陆续盘活利用7个写字楼、8个老旧办公楼宇、7个老旧工业园……一个个闲置低效载体实现“旧瓶”装“新酒”,旧貌换新颜。
“我们将继续强化存量资产盘活的政策支撑,建立健全存量土地盘活激励和联合招商机制,为天津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勇说。
“包袱”变“财富” 城市更新“可持续”
作为曾经的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一,始建于1951年的天津第一机床总厂是记录天津工业历史的一块“活化石”。如今,这里的机器轰鸣声逐渐消散,园区内绿荫掩映、鸟鸣阵阵,曾经的外专楼变身为工业风咖啡馆,以新面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作为天津的老工业基地,天津市河东区下决心盘活一批闲置久、负担重的老旧厂房。2023年5月,总投资额约66亿元的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及周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被河东区列为城市更新“一号工程”,入选了自然资源部编制印发的《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一批典型案例》。
“在提升改造过程中,我们秉持着‘保留记忆,修旧如故’的理念,尊重厂区原有建筑布局,历史文化韵味得以被最大限度保留。”天津市河东区住建委四级调研员杨忠说,项目定位为“都市产业公园”,目前已有数十家企业签约入驻园区。
在洋楼林立的五大道区域,许多“沉睡”的历史建筑也在“活”起来。原开滦矿务局大楼历经两年时间焕新,已成为金融历史文化新地标;中式建筑“樘院”在春日盛放的海棠花间重新敞开大门……
不久前,殷墟博物馆的文创餐饮品牌——“子飨鬯咖”走出河南安阳,在新晋“热门地标”花园老街开业。
“项目不仅明显带动了周边区域活力,也盘活提升了国有资产,为运营企业带来了效益。”天津城投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跃蒙说,洋楼资产的盘活增强了城市发展潜力,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带来了多方共赢的发展新机遇。
近年来,天津因地制宜盘活存量资源,还引入了新的运营模式,将“包袱”变“财富”,为城市更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2024年9月,天津市首单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天津经开区博时津开科工产业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获批上市。这是天津市推动产业园区资产盘活的一大创新,累计盘活园区资产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
“此次REITs项目可直接帮助天津经开区摆脱债务‘包袱’,获得可用于园区提升改造的大笔流动资金,每年还有投资收益,而且将激励园区更加积极招商、规范运营,推动资产保值升值。”天津泰达科技工业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帆说,将产业园区的存量资产转化为流动性更强的金融资产,有望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随着存量资产陆续得到盘活,经济效益显而易见。据统计,2024年,天津盘活存量资产实现收入593.6亿元,新增就业2.99万人、经营主体2881家,增加政府财力超300亿元。
“盘活存量资产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符合天津发展实际且行之有效的盘活路径,通过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证券化等手段,为天津的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更优良的载体。”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戴永康说。(记者 邵香云 王宁 刘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