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长子长孙”:一件小事演变成网暴令人惊惧

0人浏览   2025-05-10 00:15:00

目睹陈丽君事件的发展,颇有些错愕。

最初,当陈丽君错把宝二爷当成“长子长孙”的时候,我没有多言,因为早有网友指出了她的问题,相信她已经收到了群众的反馈。当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怀明公开科普常识的时候,我也没有多言,因为学者的专业素养表现得很充分。当陈丽君为口误公开道歉的时候,我没有多言,因为认错就该是“终点”。

直到陈丽君和苗怀明齐齐遭受网暴困扰时,我才发现,这事儿有点不对劲了。

其实,这本是一件小事。据报道,当红越剧女演员陈丽君接受央视《文化十分》栏目采访时,提及“贾宝玉是长子长孙”,这一表述登上热搜引发争议。苗怀明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直言,熟悉原著的读者都了解,《红楼梦》中,贾府分宁、荣二府,而按古制,“长子长孙”应该是宁国府的贾珍。如果荣国府一定要论“长子长孙”,那贾琏更为适合。即便是从贾政一家来说,贾宝玉也不是长子。他还强调,“社会公众人物应该以身作则,倡导读经典的良好风气。”

应该说,在纠错的同时,他也善意地、温和地提出建议。陈丽君有没有深读过原著,谁也不能断定,但劝人多读书、吸收名著营养,这没有错。事实上,陈丽君也表态说“知错就改”“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等于隔空听从了他人的合理建议。

至此,此事件完全应该成就一则佳话:说错话的被纠错、知错就改的被宽宥。继而,大家都把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提升个体素养上,即使观点不同,也都能保持宽容别人的气度。

要知道,在一个谙熟并崇敬“一字之师”的社会里,发现别人错误后知无不言、被人指出错误后衷心表示感谢,本是一种优良传统。事实上,主流舆论既对苗怀明的纠错和科普行为表示认可,也对陈丽君的得体回应予以点赞。

但是,一些网友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一方面,不少陈丽君的粉丝反应过度,斥责苗怀明教授多此一举、鸡蛋里挑骨头。甚至有人专门写文强“说理”:对贾宝玉“是荣国府里的长子长孙的解读”何错之有?不但没有错,相反她是真正读懂了原著的人。然而,这样的“学术讨论”明显缺乏营养。

由质疑苗怀明所持观点,到迁怒于他的科普,进而展开人格攻击——用苗怀明自己的话说就是,“被各种问候祖宗十八代,铺天盖地的网暴,直到陈丽君致歉也没有停止”,使之一直处在网暴漩涡中,已经严重干扰了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就过头了。一些网友甚至责怪访谈节目审核不严导致演员被指责,将报道此事的媒体视为“挑刺”;一些网友也把矛头对准陈丽君,认为她的知识盲点很突出,此前还在一些公开场合读错常用字的字音,实在配不上“传统文化推广者”的人设。更有网友以偏激之言,对其艺术生涯挖苦讽刺有加。这恐怕是陈丽君在道歉时落泪的内在原因。

就这么一起是非分明、枝蔓有限的小事,发展成口误者和纠错者都被网暴的荒唐局面,简直让人懵圈。

客观上,围绕此事件,一些“意见人士”较真不已,体现了对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呵护之意。他们的眼里揉不进沙子,希望经典的传承能够体现出“经典”的方式,避免被误读、被歪曲。这份心意并不难理解。然而令人担心的是,“较真”到了最后已然变味,成了无差别、无缘由地攻击和侮辱事件当事人。

对纠错的教授而言,他受到的是饭圈的谩骂和挑衅。如其所言:对事情的判断缺乏常识、不讲逻辑、没有是非观念,这样的饭圈文化令人痛心;对演员来说,其面对的是上纲上线的谴责和借题发挥。此时,道理已经不值分文,讲道理也不再具有魅力。网络暴力像潮水一般,冲毁了“舞台”和“讲台”,让教授和演员,让当事人和公众都感到愤懑和惊惧。

此时,人们无法不联想到樊振东曾经的感慨:有时候会觉得输球不行,赢球好像也没那么行。这种“输赢都不行”“正方反方都挨骂”的现实,反映出饭圈文化野蛮生长的现实。但问题不止于此,显然,杂文家刀尔登所谓的“习惯于不讲道理”的风气,不只弥漫于饭圈。在更多领域,它对于世道人心的侵蚀,令人不安。

专栏作家、知名评论人刘远举近日写过一篇文章,提及“现在已经没法讲30秒以上道理”的怪现状,他认为,坚持说、让人明白一些道理,不容易。这话引起了我的共鸣。而苗怀明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坚称,“见到常识性的错误将来还会进行纠正”,则予人以深刻启示。在呼吁网民更理性发声、切勿网暴他人的同时,无论是学者、演员还是市井中的普通人,都应该建立起坚持真理、敢讲道理、捍卫道义的牢固意识,而不能轻易把“阵地”拱手让给网上的“抡板砖”者。

值得一提的是,陈丽君此前也曾遭遇过网暴。2025年2月,陈丽君委托律师团队发布声明:已搜集数百条辱骂、骚扰等博文侵权证据,向网络暴力亮剑。陈丽君的“亮剑”,苗怀明的“纠错到底”,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更多人学习的品质。唯有先齐心喝退网暴者,社会方能容得下一张说理谈事的桌子。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

责编 辛省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