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人防+技防+制防 织密海上渔船安全网

0人浏览   2025-08-30 08:07:00

图①为锦州海事部门执法人员正在进行消防安全检查。 辽宁日报记者 白复海 摄

图②为营口盖州市光辉渔港内,上百艘渔船在伏季休渔期集中靠港停泊。 辽宁日报记者 佟利德 摄

图③为渔政执法船开展海上巡航检查。 辽宁日报记者 佟利德 摄

9月1日开海在即,辽宁2290公里海岸线上,1.6万余艘渔船整装待发。

连日来,记者深入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市采访发现,各地正以“人防+技防+制防”为核心,全面加强海上渔船安全管理——通过执法人员精准布防、智能装备广泛赋能、协同机制刚性约束,共同织密一张坚实可靠的海上安全防护网。

一线执法 严守安全底线

“船名船号清晰规范,灭火器压力正常,北斗设备运行良好,机舱无可燃物堆积……”8月25日,在锦州中心渔港,锦州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队负责人孙冶正带队开展开渔前的渔船安全检查。

“经过4个月休渔期,渔船易出现机械故障、安全性能下降等问题,加上部分新船员操作尚不熟练,开海前对渔船进行全面‘体检’至关重要。只有各项检查全部合格、符合安全适航标准,我们才能放心让渔船出海作业。”孙冶表示,自8月中旬起,辽宁沿海六市紧扣开渔前关键窗口期,展开渔船安全生产隐患专项排查。锦州市于8月18日启动渔船安全检查工作,确保9月1日正式开海前,完成对辖区内520余艘渔船的全面检验。

“检查重点还涉及对涉渔‘三无’船舶的清查与处置。这类船舶无船名船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未经正规检验,船体结构、消防设施等关键安全部件往往不达标,在航行作业中极易发生事故。”孙冶说。

“你看这条船,私自加焊了舱室,严重破坏了船舶稳性,一旦遭遇风浪,极易发生倾覆。”8月15日下午,在葫芦岛兴城市渤海修造船厂内,执法人员仔细查验一批刚没收的涉渔“三无”船舶,指着船身接缝处粗糙的焊痕无奈地感叹。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省内沿海各市正通过海上高频巡航与突击检查、陆上深入渔港及自然港湾逐船核对信息以及加强对修船厂点的监管等方式,从源头上遏制违规船舶产生。

“盯住船”的同时,更要“管住人”。8月18日清晨,在锦州中心渔港,渔民正围着锦州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队副队长郭高峰纷纷提问,执法现场成了答疑课堂。

“进出港报告制度是维护渔船航行秩序、提升海上抢险救助能力的关键举措,执行过程中必须全覆盖、无‘死角’。渔船必须实行编组生产,严格做到‘一船不出海,单船不返航’。”针对渔民反复咨询的“辽渔安”APP操作方法、异常情况处理等问题,郭高峰逐一耐心解答。

在大连,长海县作为海岛县,今年迎来大连海洋大学船员培训学院的教授培训队。专家们通过理论授课、实操演练与真实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为3000余名学员开展分类精准培训。

严格扎实的培训让安全生产意识逐渐增强,许多船东主动为船只更新消防栓、救生筏、航行灯等设备,并对船只进行全面检修。“船安全了,出海作业心里才踏实。”辽大中渔25063船主黄国民说。

智能监控 织密海上“天网”

在辽宁渔船安全监管体系中,科技正以空前的深度融入其中,成为守护渔民生命安全的“硬核”支撑。

在盘锦二界沟中心渔港,工作人员一边仔细拆卸渔船上老旧的北斗导航终端一边对记者说:“这些设备已安装四五年了,电池开始老化,定位偶尔出现偏差。”

今年休渔期,盘锦籍的214艘渔船在全省率先完成北斗终端换代。新一代北斗三号终端基于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信号覆盖从亚太扩展至全球,定位精度由20米提升至10米,单条短报文容量由120字提高到1000字,渔民不仅能享受更精准的导航服务,通信成本也大幅降低。

作为边境城市,丹东承担着严防渔船非法越境捕捞的重要职责。在丹东市渔船智能监管平台,显示屏实时跳动着海域渔船的点位信息,仿佛一幅动态海洋作业图。

“这就是海上渔船的‘天眼’系统。我们严格执行北斗平台24小时多人值班制度,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控。”丹东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队信息化科负责人赵威表示,依托“北斗+雷达+AIS+无人机”多元感知模式,系统一旦发现渔船偏离航区、关闭定位或进入敏感水域等异常,就会自动触发声光报警,值班人员会第一时间通过北斗终端或电话发出预警,责令其立即纠正或返航。

在大连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队指挥中心,海洋渔业、公安、海事等部门的智慧监管系统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整合北斗定位、AIS识别、小目标雷达和高清监控,针对重点渔船、敏感区域、关注点位,实施每日平台扫海,发现问题渔船及涉嫌违法线索,点对点派发执法调度单,为精准执法提供信息指引。”大连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队指挥中心主任苏强强说。此外,今年大连庄河市将辖区所有渔港的监控更换为具备夜视功能的设备,能够360度旋转、24小时紧盯港内渔船。

强化科技监管的同时,我省各地也通过政策扶持与资金补贴,推动渔船硬件升级换代。

在大连湾棉花岛码头,辽大中渔25113船主董太宝正在收拾渔网,为即将到来的开渔作准备。“这是去年刚换的新船,已经申报了更新补贴。”他指着眼前40米长的钢结构船说,“新船的抗风能力比原来的木船提升了两个等级,还装了卫星导航、AIS(自动避让系统)、北斗定位和灭火系统,安全性能强多了。”大连通过补贴,激励推动渔船更新改造,淘汰“老旧木小”等安全系数较低的渔船。近十年来,压减海洋捕捞渔船2817艘。

营口市现有渔船1635艘,其中木质渔船占渔船总量的70%以上。近年来,营口市强力推进渔船减船转产和“木改钢”,在国家补助船舶主机功率每千瓦7000元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再给予每千瓦3000元的补助,并给予一次性就业补助5万元。目前,营口全地区渔船减船转产40艘,“木改钢”82艘,淘汰老旧渔船126艘。

安全不仅靠“大硬件”,也靠“小设备”。营口市海洋与渔业局协调渔业保险机构,出资采购灭火弹、救生包等设备,免费发放给船主,给渔船出海安全加一道保险。

“这种灭火弹可悬挂于船舶机舱,遇明火自动爆开喷洒干粉,3秒内覆盖3立方米空间。”营口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队队长李刚说,自2023年起,营口市还发放了5000个气胀式救生包。形似腰包的救生包可系在腰间,还配有呼救哨子,方便渔民遇险时趴伏等待救援。

机制协同 筑牢制度防线

渔船结伴而行,北斗实时监控,电子船牌自动报警,海上110随时待命……一场围绕海上安全的系统性、制度性变革正在辽宁全海域稳步推进。

年初,大连率先创新,由渔政、海警、海事、公安四家单位联合成立联勤协作中心,彻底理顺职责边界,实现“四海一家”联合执法模式。

在这一框架下,各部门深度协同:渔政联合公安共同开展情报研判、清港查船、专案打处;与海警打破禁渔区线内线外执法壁垒,优化案件移送与行刑衔接程序,形成海上执法共同体;与海事部门联合开展航道水域执法、整顿游艇、清理非法设备。同时,通过互派人员进驻、联勤值守、实体化运作指挥调度,实现“警渔”快速联动、海上搜救快速响应、“行刑衔接”无缝交办。

协同机制也在其他沿海城市持续深化。7月31日,葫芦岛市正式出台《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成为海上安全的调度中枢。如今,气象风浪预警可第一时间推送至各涉海单位,渔民反映的航道标识模糊等问题也能迅速得到响应。

丹东市与山东威海、烟台及省内其他沿海地区签订渔业执法协作备忘录,构建“联防联控、协同共治”的监管新格局。丹东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唐晓利告诉记者:“未来,各方将在渔船身份交叉核验、‘三无’船舶联合清查和违规线索互通等方面深化合作,彻底打破地域壁垒。”

尽管海上安全网络日益严密,当前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地执法船艇设备仍相对落后,遇到大马力违规摩托艇时,常面临“追不上、拦不住”的困境。为此,多个沿海市已向省申报配备新型无人机等设备,以科技手段补齐传统监管短板,实现全天候、无死角覆盖。

(辽宁日报记者 白复海 于雅坤 李曼 佟利德 费嘉维 孟祥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