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 | 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 点燃创新“强引擎”

0人浏览   2025-09-08 18:09:00

编前语:

9月11日至12日,由江苏省科技厅主办、江苏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南京举行。荔枝新闻推出《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系列报道,走进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创新园区等,与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等共话产学研深度融合,展现江苏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如何更好发挥企业在全链条创新中的作用?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强省和制造强省建设?江苏全方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打破研发“舒适区”

实现关键技术攻克与迭代

“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个代表,在 2024 年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商业航天,足见国家对商业航天领域的重视程度。”天兵科技张家港智能制造基地总经理田伟枫表示,十年磨一剑,我国商业航天迈进了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天兵科技是我国商业航天率先开展大运力液体运载火箭整箭研制及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代表企业。

2021年,天兵科技与张家港经开区管委会签订投资协议,在张家港经开区投资建设液体火箭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并迁入天兵科技集团母公司即未来拟上市主体。2023 年 4 月,天兵科技自主研制的“天龙二号”中型液体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成为我国商业航天首款成功入轨的液体运载火箭,创造了国际和国内商业航天多项历史纪录。也是在这一年,天兵科技入围“中国独角兽”,2024年登上“全球独角兽榜”。

对此,田伟枫指出,天兵科技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公司正确的战略定位,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江苏的产业配套优势等。“我们来到江苏的主要考虑之一就是,江苏周边的配套能力是比较强的。我们在周边 100 公里范围内,基本能够配套 70% ~ 80% 的产品配件,这是很关键的。”

此外,田伟枫提到,航天发展也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这就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打破“舒适区”,攻克关键技术。“‘天龙二号’首飞完成之后,我们就全面进入‘天龙三号’的研制工作。这涉及到大批量关键技术的突破,甚至是世界上都没有使用过的关键技术的突破。我们公司就集中所有力量来进行攻克。‘天龙三号’的运力仅次于长征五号,是国内第二大运力的液体火箭,也是国内性价比最高的一款液体火箭,可以很好地适配我国互联网卫星大批量发射和快速布轨的需求。”

对于研发上的难题,天兵科技近年来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合作。“我们正和一些高校联合开展仿真分析等工作。我们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布自己的课题,和学校等机构一起来攻克难题,甚至开展一些有前景性的课题探讨。”田伟枫还特别提到,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给天兵科技提供了同高校以及其他企业交流的平台,帮助公司拓宽视野。“我们公司一直参加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今年我们也会带着成果和需求,希望与各个企业和高校多多交流学习。”

深化校企合作

持续注入科创活力与人才活水

低空经济也是自2024年起,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机遇无限。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正是以低空经济关键装备研发制造为核心,为用户提供低空经济整体规划及场景级解决方案。

“目前,我们重点开展大型无人运输方向的技术攻关以及产品的成熟推广,已经研发了载重能力达到2吨以上的无人运输机,可以说是国内成熟度最高的,也率先在国内完成首飞,并率先完成里程达数万公里的飞行验证,正稳步推进产品成熟和适航取证。”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培信介绍说,相较于传统的有人航空,低空无人运输具备更强的灵活性,可以更快地响应用户支线级、数百公里级的短途航空运输需求,也就更加接近从端到端的运输,从而更好地压缩时间成本,提升运输效益。

此外,在跨越陆地复杂地形方面,低空无人运输也具备优势。“我们在陕西实现了未来常态化航线规划的试点开拓,跨越了包括山地高原,尤其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突破了地面物流的瓶颈,有效提升了陕北地区到陕西关中地区、西安地区的运输效率。”

做这类前沿产品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坚实支撑,而高校正是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毕培信指出,公司从设立伊始,就在关键技术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上,一直与各类高校进行深度合作。“比如,我们是国内第一家在吨级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上实现大宗物资空中连续投送的单位。这当中一款空投系统的关键装备研发,就是我们联合苏州大学一起开展,一起实践,一起实现装机应用的。”

此外,高校也是企业优秀人才的来源和蓄水池。毕培信提到,飞鹏在关键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与国内众多高校结成了深厚的合作友谊,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工作模式,包括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这也推动这些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大量进入飞鹏工作。“我们的技术研发工程师 90% 以上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他们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像南航、北航等国内知名航空高校。”

江苏正是高校云集之地,科教资源优势突出。“期待我们能更深入地、更广泛地与江苏省的优秀高校和优秀科研机构达成更全面的合作。”毕培信也期待着借助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的契机,与高校等机构在未来前景预测上碰撞出更多火花,找到更多的合作点和未来的推广点。

找准金融“支点”

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与落地

新能源产业链也是现代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奥创特新(南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深耕复材,致力于做新能源电池安全防护专家。

“我们针对锂电池的安全防护材料进行开发,目前创新技术已经申请了33项专利。”奥创特新(南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晓燕以纳米硅基材料为例,进行了分享。她介绍说,关于电池包安全,目前大家比较熟识的是气凝胶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但是气凝胶技术是一项国际专利,其专利的限制影响着相关国内产品的出口。奥创特新开发的纳米硅基新材料,就打破了国外专利的“封锁”,让国内企业没有专利的后顾之忧。此外,气凝胶的耐温性只有600多度,而纳米硅基的使用温度达到1300度,填补了高温电池防护材料的技术空白。

曹晓燕透露,奥创特新作为一家以创新驱动的科技型企业,前期存在大量的研发投入。在公司创立至今的三年中,研发投入持续占到支出的 15% 以上。如何解决初创期高研发费用的难题?“我们获得了科技金融的大力支持,三年完成了三轮融资,融资额将近一个亿。这也为我们这种创新型企业的前期发展给足了动力,可以说科技金融激活了我们的创新动力。”

曹晓燕表示,江苏搭建了不少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比如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多个机构共同打造科技企业融资路演服务中心,也多次组织企业和投资方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奥创特新获得更多被投资方看到的机会,最终拿到科技金融的资源支持。

企业能够吸引科技金融的关注,离不开公司实力的背书,而支撑创新型企业实力的重要力量则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曹晓燕补充说,奥创特新的创始团队是从中科院研发团队出来的,研发能力与创新能力强劲,团队也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通过和多家科研院所、高校进行课题合作,取得了不少创新成果。这些成果能很好地帮助客户解决痛点问题,这就使得奥创特新拿到很多优质订单,甚至是独家供应商的订单,快速开拓了市场。

“我们创新成果在市场上的优异表现,帮助我们吸引金融关注。在资金的支持下,我们也更好地吸引了许多人才。好的人才加上高的研发投入,我们又进入了新的产品研发,就形成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协同与闭环。”曹晓燕指出,江苏产学研氛围良好,人才集聚,在政策上也给予了企业很多支持,这也是奥创特新选择在江苏落地的原因。“我们希望未来能拿出更好的技术,为行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关文章